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春日食草记

2025-03-24 16:58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杜观水

我一直钟情于野菜。童年放牛割草时,总在劳作间隙寻机采摘野菜。春日是个食草季,春风拂过,春雨浸润,野菜便争先钻出地面。放眼望去,河滩坝堤、水渠田埂、墙根山坡,处处铺展着嫩绿的地毯,织就春日的锦缎。

那时我常把牛儿托付给小伙伴,自己蹲在野地里寻觅野菜。中午归家,母亲总能变戏法般将野菜化作佳肴:清炒时碧绿生香,做馅时鲜嫩多汁,蒸粑时清香盈室。那些沾着泥土芬芳的野菜,经过母亲的巧手,变成了记忆中最清甜的春日滋味。

后来离开乡村,在城里生活,但会时不时买些野菜回来解解馋。

或许命中注定与野菜有缘。我居所旁有一块荒废了十多年的空地,原先说是要建商场的,推土机来过一次便再无动静。如今成了附近几户人家的菜园子。起初,邻居们曾很用心种菜:春种芥菜、丝瓜,夏种豆角、空心菜,秋种白菜、萝卜,冬种辣椒、大蒜小葱。可种着种着,由于不打农药,不下化肥,种出的菜,要么被虫啃得千疮百孔,要么蔫头耷脑长不大,倒是那些被嫌弃的野菜,在菜地里、篱笆旁、乱石碎砖中活出了精气神——白菜地里挤满了马齿苋,番薯地成了灰灰菜的天下,水泥管边疯长着野苋菜,篱笆缝里长了几棵白花菜。最稀奇的是蛤蒌,在废轮胎围成的“花坛”里长得恣意,仿佛春天偏要在这废墟里绣出一幅《野菜上河图》……

野苋菜最是泼辣,水泥管边一蓬蓬长得生机勃勃。记得家乡人叫它“猪乸菜”,但在我居住的小城,却少有人吃它。焯水后浇一勺蒜头油,淋上生抽,便是家乡常见的佐粥小菜。邻居柯姨偏要学化州做法,猪油渣剁碎了和野苋菜同炒,起锅前淋半勺豉油,咸香里裹着野菜的清苦。上星期她女儿从深圳视频回来,见她在灶台前翻炒,直嚷:“妈妈炒的不是菜,是乡愁!”

灰灰菜在番薯地里疯长,叶片正面覆着灰白色粉末,像撒了层薄霜。记得小时候家乡人说它是“救命菜”。妻子精心地用滚水焯去涩味,拌上阳江豆豉和朝天椒。再煮上一锅番薯粥,女儿下班回来,吃完饭放下筷子说:“老妈,你明天中午还整灰灰菜配番薯粥吧。”

白花菜最金贵,每年就在篱笆缝里长那么几棵。春季雨水浇透时,叶尖儿水嫩嫩的,这时便小心翼翼地掐一小把。妻子听人说,用砂锅炖鲫鱼汤时放些白花菜,大火翻滚煨出奶白色,起锅前撒一把陈皮,滋补养颜,便想试试。毕业于惠州学院的女儿放学回来,偏要效仿惠州古法,系上围裙将白花菜嫩叶裹面糊炸成“白花签”,笑说这是惠州沿海渔家的老手艺:“当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常到西湖边打野菜,说不定就是就着这口酥香,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呢!”

长得最茂盛的当数废轮胎围成的“花坛”里的那丛蛤蒌。邻居欧老师说,十年前她游湖光岩时,见岩缝里密密麻麻长满蛤蒌。听闻这植物有祛风散寒、行气止痛之效,便挖了一株用报纸裹着带回。如今这簇蛤蒌已繁衍成了绿毯。妻子常摘其叶制作蛤蒌饭:嫩叶洗净晾干剁碎,热锅放猪油爆香蒜蓉,倒入蛤蒌叶小火煸至干爽馥郁,再与淘净的大米同炒,最后倒进电饭锅加水焖煮。揭开锅盖时,蛤蒌的辛香与米饭的甘香水乳交融,全家人饕餮一番,转眼间一锅饭便被扫光。

马齿苋,我们唤作酸眯菜。卵形叶片,深红茎秆,顶端开着极小的小黄花。我觉得这菜甜中带酸太冲,儿子却喜欢。他下厨时,焯水沥干,热油爆香姜蒜,大火快炒,最后撒把糖。起锅时红茎绿叶冒着热气,儿子得意地说:“酸溜溜带点辣,还有回甘,比肉还香!”全家抢着夹,一会儿就光盘。

春日食草,食的是山野的气息。围坐餐桌时,几碟野菜便牵出旧时光:清人陈维崧“瓦盆添水注新茶,野菜山蔬次第嘉”的雅趣,母亲灶前的锅铲叮当,孩子争抢时的欢声笑语。那些沾着露水的野菜脉络,正细细缝补着都市里渐淡的人间烟火。

春日食蔬,尝的是山野的呼吸。围坐间,几碟野菜织就时光经纬:《山家清供》里的薇蕨春盘,妻子颠勺时的镬气蒸腾,孙儿吮指时的菜香萦绕。那些沾露的野菜脉络,正以叶脉为针,缝补着都市人褪色的乡土记忆。


编辑:林霖
值班主任:罗颖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四个关键词 看湛江如何“拼经济”
  • 碧海红树蓝天翠野 “含绿量”不断提升
  • 佳果烧蚝醒狮飘色 “鲜美湛江”近悦远来
  • 民生建设结硕果 生活品质稳提高
  • 春季踏青正当时,湛江日报社工会组织会员开展徒步活动
  • 广东·遂溪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二届甘薯文化周开幕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