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湛江市聚焦民生福祉,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八成。(3月24日《湛江日报》)
一座幸福之城,一定有着鲜明的民生底色。
回望过去一年,在雷州半岛的晨光里,在湛江海湾的潮汐中,民生改善的故事正以具象化的方式融入城市肌理。从家门口的“零工市场”到夜色中的“平安夜访”,从霓虹闪烁的美食街区到云端互联的“云媒帮”平台,湛江用一系列创新实践,将抽象的“民生清单”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幸福体验,让发展成果真正浸润百姓心田。
服务到家,让民生温度可触可感。当赤坎区中华街道的“银发零工市场”为退休人群搭建发挥余热的舞台,当驻湛高校毕业生代表走进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开展“沉浸式”访企,当“吴川港澳建工”劳务品牌享誉全国,当欠薪预警机制为7000多名劳动者追回1.1亿元待遇,就业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湛江的民生服务远不止于此——“长者饭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热乎餐食;“互联网+新村医”项目让村民足不出户即可问诊拿药;“一次挂号、闭环就诊”的医疗服务新模式让看病流程化繁为简。湛江创新推出的一个个“民生服务包”,正以绣花功夫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服务“到家”、温暖“到心”。
和谐善治,让民生诉求可及可解。去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过后,党员干部顶风冒雨叩响百姓家门,将“受灾群众是否平安”的牵挂化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实际行动。这种“登门夜访”的机制,不仅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更在情感共鸣中凝聚起重建家园的合力。今年年初,湛江日报“云媒帮”与12345热线的深度联动,构建起“群众点题—媒体传声—部门解题”的闭环体系。当社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问题通过全媒体平台迅速响应,湛江迎来了媒体赋能基层治理效能最大化的全新“打开方式”。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湛江聚力推进基层和谐善治的决心和办法,正在重塑城市治理的高效模板。
发展成果,让民生红利可享可乐。去年国庆假期,湛江市民游客印象深刻的文旅“名场面”中,大部分都跟“夜”有关——雷州古老的三元塔在这个假期首次换上一身“夜装”,惊艳亮相瞬间引爆社交媒体“刷屏”;赤坎金沙湾上演无人机大秀,以大海为舞台、夜空为屏幕,市民网友直呼“超震撼”;坡头在奥体中心游泳馆办起了全市首个大型室内沉浸式数字艺术光影展,以“光影叙事”阐述坡头“成长故事”;廉江各处美食街在夜色中愈发出色,鹅街、音乐文化广场、黄竹山美食村、安铺人民七路美食街,同样的“夜食”配方,却演绎出了不一样的“夜游”滋味……夜经济,不仅带动了餐饮消费,更成为展示湛江“百千万工程”阶段性成果的窗口。这种将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实践,让“百千万工程”不再局限于宏大叙事,而是化作市民家门口的烟火气与幸福感。
从晨光熹微到灯火阑珊,从街巷阡陌到云端之上,湛江正以绣花功夫雕琢民生细节。站在新的起点上,唯有持续聚焦民生“微需求”,创新服务“微场景”,方能让“民生清单”转化为可感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