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以“守护海洋精灵,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活动在广东海洋大学举行。(4月21日《湛江日报》)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源泉。良好生态是海洋的“瑰宝”,唯有以生态优先的理念经略海洋,海洋福祉才能绵延不绝。第八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活动在湛江举办,彰显了社会各界对中华白海豚及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视。
众所周知,在湛江的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宛如精灵般舞动,被誉为“生态奇观”。它们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其生存情况代表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态,是衡量海洋生态环境的活指标。据统计,目前中华白海豚在全球数量仅约6000头,在湛江雷州湾就生活着世界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更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这个种群中不断出现年轻的和新生的小海豚,表明这里的海豚数量保持稳定,反映出湛江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我们更应认识到,保护中华白海豚,就是在守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海洋生态的和谐稳定。通过对中华白海豚的系统保护,可以带动对雷州湾及周边海洋环境的保护,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
中华白海豚“生态奇观”在雷州湾上演,得益于近年来湛江“上大招”守护这片蓝色家园。制造业全链条劲吹“减碳”之风,“绿色工业”与中华白海豚“合影同框”;建设“红树林之城”,“海上森林”筑牢生态屏障,不仅为白海豚提供了天然庇护所,更通过固碳储碳成为“蓝色碳库”;志愿“净滩”成城市新风尚,每逢周末,海岸线便活跃“红马甲”身影,他们弯腰捡拾垃圾的姿态,是对海洋最质朴的告白;“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乡村肌理,渔民从“靠海吃海”转向“护海养海”,白海豚甚至会跟着渔船“做游戏”;“到雷州湾看白海豚”冲上热搜,雷州、经开区等地发力打造“红树林+白海豚”奇妙之旅,游客乘船观赏“白牛翻海”的场景,成为湛江向世界递出的“蓝色名片”;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在湛江成立,探索“协会+联络站”的中华白海豚保护新模式……
这些生动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辩证题。守护中华白海豚的“湛江方案”证明,当工业发展拥抱绿色技术,就能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守护生态价值;当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文化品牌,就能催生“美丽经济”。如今的雷州湾,“白牛翻海”与渔船出航同框,红树摇曳与风车旋转共舞,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写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
当我们为白海豚留住一片洁净海域,实则是为人类留住未来发展的生态空间;当我们学会与海洋生物共享蓝色家园,实则是在重构人与自然的文明契约。不断丰富中华白海豚保护的“湛江方案”,我们一定能绘就“水清岸绿海豚跃”的大美生态画卷。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