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报价 ]
[ 联系我们 ]
  首页  |   湛江吃喝  |   湛江玩乐  |   唯食探店  |   有你着数  |   唯食拍客  |   美食菜谱  |   本地资讯  |   论坛

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穿街过巷睇赤坎老街

2014-03-27 09:41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亦云
分享到:

图:天成)

 

----“行走在赤坎的老街,有多少不能忘怀的旧事......

从民主路往上看,这几条小巷上一层层的青石台阶,宛如一本本叠起来的书,乌黑发亮的青石台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赤坎街的古往今来...... ”

这几天闲来无事,便与朋友相约逛赤坎街,去感受赤坎街的传统风情文化。

若说赤坎街的传统风情文化,非大通街、中兴街、古老渡、平安街、染房街、东兴街、水仙庙街、南兴街一带莫属,尤以大通街最为集中。

拐弯抹角地到了大通街,大通街长不过200米,宽不过3米,街两旁大多是二层楼建筑,砖木结构,古朴简洁,都有百年以上历史,粗大的梁柱显示了房屋主人的经济实力。大通街是赤坎开埠时的商业街,楼房的一层作商铺,楼上住人。当年的大通街,商贾云集,生意兴旺发达,对赤坎的经济发展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通街有几条通往民主路的小巷:古老渡、平安街、染房街、东兴街、水仙庙街,从民主路往上看,这几条小巷上一层层的青石台阶,宛如一本本叠起来的书,乌黑发亮的青石台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赤坎街的古往今来。这每一条小巷的台阶正是当年的码头。朋友说,他爷爷在码头当了一辈子咕哩(搬运工),每天从停泊在民主路的木船上卸下货物,扛到大通街上的商铺。走在这旧码头的青石板上,我们仿佛轻轻地掀开了尘封的历史,依稀地看到百多年前码头那熙熙攘攘的繁华景像。

沿着大通街往前走,到了古老渡街,建筑就变了样,大都是低矮简陋的砖瓦屋,这段路住的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如做小手工的、贩夫走卒、剃头匠等。

徘徊于大通街、古老渡、永安街,我仿佛听到儿时常听到的“虾酱蟛蜞汁!”、“五香南乳花生!”、“猪骨换糖胶!”、“铲刀磨铰剪!”、“猪肠粉!”、“卖油柑叶!”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宛转悠长,在这寻常陌巷间回荡。

说起“虾酱蟛蜞汁”,当年常见一赤膊老汉担着罗筐,在赤坎街行走,罗筐里面是瓦缸盛的虾酱蟛蜞汁,老汉腰板挺直,深棕色的脸,胳腮胡子,形似张飞,却很和善,两分钱就可买到一小碗虾酱蟛蜞汁,用来蘸菜,味道鲜美,香气四溢。

古老渡街卖五香南乳花生的是一瘦削老头,花生用玻璃瓶装着放在地上,5分钱一小酒杯花生。至今我还忘记不了他俯下身来,那铮亮的秃顶和小心翼翼地装着花生的神态。老头的花生酥脆、有浓郁的南乳香味,是当年赤坎的“品牌”,我试过一次,真是吃到利(舌头)都吞落去!

南乳花生旁有一间捏公仔的档口,档主用面粉调色,捏成的公仔有10公分左右高,均五彩斑烂,栩栩如生,捏造的人物以水浒、三国为主。令我记忆尤新的是,有一次,我走过他的档口,见他刚好在捏“时迁偷鸡”,看看这面粉捏成的“时迁”,再看看这档主,我真搞不清这“时迁”究竟是档主,还是档主是“时迁”了?

穿街过巷的小贩中,最使我念念不忘的是一个收废品的汉子,这汉子在收购废品的罗筐上,比同行多放了一只玻璃瓶,里面装着糖果,用来以物易物。俗语说,猪骨换糖胶,他却连废纸杂物甚至炉灰都可与之换糖胶,这种“搞活经济”的手段极大地激发了我们这些谗猫的“积极性”,家里的杂物包括炉膛也因之清理得干干净净!

当年赤坎街公仔书档很多,一分钱租一本,我太喜欢看公仔书了,但苦于无钱,只好打理发的主意。泥水街边有间理发档,档主是女的,肥胖而善良,档里有很多本公仔书,只要来理发,便可免费看,我常常是交了一角钱的理发费,发理完了,还看了10多本公仔书,赚了!父母不知因由,疑惑地问,为什么你的头发未到一个月就理了两次?

文化革命前,赤坎的文化生活,莫过于听“单眼仔讲古仔”丰富了,单眼仔原名孔权,广东南海人,抗战时期逃难到湛江,在南华广场、文化宫以讲古为生,《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善于将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演绎得有声有色。赤坎人说,听单眼仔讲古仔,真是听到“耳油都流!”。夜幕降临,单眼仔的古仔就开讲了,但凡单眼仔讲古,我必到场,然而当讲到情节精彩处、单眼仔拱手收费时,我因身上无钱,只好溜走,过后开讲,再钻入人群中,伸长脖子地听。

如今,赤坎还有 “铲刀磨铰剪”、“猪肠粉”、“虾酱蟛蜞汁”、“卖油柑叶”。而“南乳花生”、“猪骨换糖胶”、“面粉公仔”、“单眼仔讲古仔”,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了历史!我祁望,这赤坎的古巷、码头与古建筑,能够在有关部门的保护下,有幸地永久保存下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