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龙营围,高高的海堤下

2009-05-04 10:54 来源:湛江日报稿 作者:邓亚明
     辽阔。苍茫。一边是江,一边是海。江是九洲江,海是北部湾。
    九洲江从远方逶迤而来,像一个跑累了的孩子,在这里一头扑进母亲的怀抱。
    江海交汇,烟波浩淼,舟来船往,蔚为壮观。
    有码头,有港口。港口叫营仔港。营仔,从字面上看,像是个小地方,缺少大气,其实不然,营仔原来叫营寨,是古代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曾做过凌禄县的县址。在镇子旁,海岸边,有一大片古窑遗址,尤其是在一个叫犀牛岭的地方,出土有众多陶器,均为唐宋时期之产物。营仔当时的繁盛由此可见一斑。
    港口码头上堆着山一样高的桉树木片,两辆大吊车不停地往一艘大船上装货。一辆铲车来回地将周围的碎木片铲成一堆。
    船是外来船,十分庞大,不知道载重多少,船舱里的木片已装得高出了船舷,可吊车仍在往里装。这些桉树木片将运往海南岛,加工成木浆。
    离港口不远,还泊着两艘同样高大的货轮,正在检修,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断从里面传出来,飘得很远,像音乐。
    站在码头上望过对岸,是大片大片葱郁浓绿的红树林,绵延数公里,好几万亩,当地人叫海桑。“我们这里的红树林可与高桥的红树林媲美。”当地人都这样说。
    除了红树林是营仔壮美的景观,那条人工修筑的13公里长的大海堤和万亩虾塘就更令人惊叹。
    在上世纪或更早以前,为了防止海潮淹浸农田和村庄,号召千军万马筑堤围田,人们用锄头、铁铲、畚箕、箩筐,搬来石头和泥土,筑就了这条湛江市乃至粤西地区最长的海堤,当地人称之“挡海墙”。
    海堤北面,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辟的虾塘,约2万亩,为东南亚最大的对虾养殖场。一块块虾塘像一个个绿色的方格子,井井有条,碧水荡漾,富有诗意。这里的对虾产量高,销路广,大部分出口外销,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
    海堤可对开汽车,其中有一段已铺上水泥,搞了硬底化。我们的车子在堤坝上缓慢行驶,看海,看虾塘。海正退潮,一个个沙墩露出海面,一片片蚝田也露出海面,一根根蚝桩插在淤泥里,有蚝民在整理桩柱。陪同我们的一位镇领导说,营仔有蚝田两万多亩,这里的海沟微生物丰富,海泥肥沃,很适合养蚝,这里的蚝肉厚甜滑,别有风味,广受青睐。
    一群群鸭子在海水中嬉戏,在沙墩上觅食,它们以捕食鱼虾螺蚬为主,产出的蛋都是红心的,营仔的红心鸭蛋远近驰名。镇领导说,这里的养鸭户为了区别各家的鸭子,将鸭子染成红、蓝、绿、黄等色,站在高高的大堤上望去,像是一片片“飘在大海上的云彩”,十分壮观。
    海堤每隔两三公里便有一闸口。我们在息安河的闸口边停下。息安河,因发源于青平镇一条叫息安的村庄而得名,全长30多公里,在此注入大海,汇入北部湾。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垂钓。江河入海,咸淡水相交,鱼虾丰盛,垂钓者都能有收获,据说还有人钓上数十斤重的石斑、鲈鱼等。
    我们无心垂钓,去游览堤坝下的虾塘。虾塘一口接一口,方方正正,像用笔画出来一般,远远望去,却看不到边,全是烁烁闪闪的波光。有虾农在巡视,有虾农在投料,每隔不远就有一间小屋,那是虾农守夜休息的地方。
    归去时,风大起来,潮水也慢慢往上涨,淹没了那一个个露出的沙墩,淹没了蚝田,连那些蚝桩也看不到了,堤坝下红树林,有一半身子也浸泡在海水中,我们来时见到的那两艘大船,搁在浅水里检修,此时也是浮在白茫茫的海水中,像距我们很远一样。
    而这条高高的海堤依旧,牢固,坚实,迎风斗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五一”假期雷州文旅融合出圈 文明乡风绘就城乡发展新画卷
  • 从“忧居”到“优居”!霞山区爱国街道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 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湛江卷烟厂:创新引领赋能发展 多元担当铸就标杆
  • 广东省先进集体雷州市樟树湾大酒店有限公司:首创“鼓文化”树立文旅融合新标杆
  • 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整体搬迁一周年:从“物理搬迁”到“效能焕新”  持续为区域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 “五一”假期琼州海峡发送过海旅客约44.3万人次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