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搬进了刚建好的舒适美观的“小洋楼”。 见习记者 刘冀城 摄
“新点子”种蔗,增产又增收
“都是党的政策好,不然哪来现在的新房子。”土生土长的东村村主任何福,见证了东村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的转变。何福告诉记者,全村约200人,目前几乎每户都准备盖漂亮的“甘蔗楼”,逐步摆脱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强农惠农政策,甘蔗从种到收有一系列扶持政策,村民种蔗积极性很高。何福说,镇政府帮助村民修建排水沟,支持水、电等设施建设,帮助村民顺利完成耕种。
陈昌说,过去村民不懂得科学施肥,甘蔗亩产多在5吨左右,纪家镇农科站的技术指导员不定期走家串户,指导下农药、施肥等,还请来广东海洋大学的专家教授,来到田间地头给农民传授甘蔗田间的管理技术,如今甘蔗亩产增产至7—8吨。
过去,砍蔗是“各家自扫门前雪”,如今是“众人拾柴火焰高”。陈昌说,以前村民砍蔗大都请来自湖南、贵州的外地砍蔗工,不仅要价高,有时还请不过来。“最初外地砍蔗工要70—80元砍1吨,现在涨到120元1吨,单人工费都令许多人头疼。”他说。
镇扶持建立互助砍蔗队
去年11月,纪家镇大力扶持建立互助砍蔗队,由当地村民组成,把原本分散独立的村民人力资源重新整合起来,以周边邻居10人左右为一小组,互相帮忙砍甘蔗。由镇、村委、村民小组三级管理。“互助砍蔗队成立后,今天你来我家帮助砍蔗,明天我来你家帮助砍蔗。以20亩多地为例,砍蔗的人工费成本原来要1.9万多元,而现在不需要付什么钱了。”村民何三说。
何福笑着说,互助砍蔗队让左邻右舍更多时间坐在一起,还会互相交流在书上、电视上看到的甘蔗种植管理经验。由此一来,邻里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
记者手记
“科学种蔗,共同致富。”这是记者采访中想到的两个关键词。小小的互助砍蔗队能帮助一位农户节省人工成本近2万元,使村民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村民们纷纷效仿城里人建起“小洋楼”,而且整齐划一,村道干净宽敞,令人耳目一新。如今,东村“甘蔗楼”已成为纪家镇新农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