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湛江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第四片区现场会在霞山区、湛江经开区、赤坎区召开,通过“实地调研+成果展示”的立体模式,全面检阅典型镇、典型村建设成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压实县、镇、村三级责任,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全力推进典型镇村培育建设工作,确保“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如期实现。
活动现场。
这次现场会采取实地调研和集中开会的形式进行。会前,参会人员走进霞山区、经开区和赤坎区共6个点位实地调研产业发展、典型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等情况,镇村负责人现场介绍情况并深入交流;现场调研结束后,在赤坎区文化服务中心召开现场会,典型镇村代表在就“百千万工程”工作成效和措施作发言,与会人员进行交流发言。
会议强调,当前,“百千万工程”正处于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决胜冲刺关键阶段。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对照先进典型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地见效、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村支书要发挥关键作用,做到“眼尖、脑活、手勤”。要善于学习他人经验,真正俯下身去实干,更要带领团队一起干。在资源使用上,要“明方向、重细节、控成本、求实效”,把资金用在刀尖上,推进“小而美”的惠民项目,确保项目建设做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推动乡村面貌持续改善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确保如期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岑擎村。
霞山区:“工企带农+农旅融合”双轨并行
调研组一行乘车驶入海头街道岑擎村,绿树、碧水、精致的小花园、小果园从车窗外掠过。近年来,岑擎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湛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在发展路径上,岑擎村创新实践“以工带村、以企促农”模式,推动多业态融合并进。依托华港工业园的医药资源集聚优势,该村积极推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培育高附加值产业板块;同时引入工业管理理念赋能现代农业,借助点状供地政策,成功推动红屋山农副食品厂等两个总占地60亩的项目落地,进一步拓展了农业产业化路径。此外,通过场地租赁、鱼塘出租等传统稳定业态,有效筑牢了集体经济基本盘。
据统计,岑擎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22年的69.7万元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236.16万元。“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不仅显著改善了村容村貌,更推动集体经济实现成倍递增,走出了一条既美村庄又富口袋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平坦开阔的柏油路蜿蜒于碧水绿荫之间,道路两旁菜地生机勃勃,各类蔬菜长势喜人……走进海头街道东纯村,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
玉米地露营、稻鱼共生、生态垂钓……在东纯村生态农业观光园,一系列富有创意与活力的农旅项目,精准对接了城市近郊“微度假”需求。该园区依托村庄广阔的田园资源和传统种植优势,深度融入霞山区旅游风貌带规划,走出了一条“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成为推动村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的重要引擎。2023年,东纯村村集体年收入达111.8万元;至2025年上半年,已突破225万元,发展势头显著。
湛江经纬实业有限公司。
湛江经开区:蓝色经济“强链” 红色文化“活链”
步入湛江经纬实业有限公司渔网机械化生产车间,编织机高速运转,渔网沿流水线平稳前行,工人们专注检查每一道工序。
该公司紧抓“百千万工程”机遇,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投身海洋牧场建设。目前,已完成深海网箱智慧养殖基地和现代渔业装备智慧基地等多个重点项目;养殖区已投放抗风浪深水网箱近150个,金鲳鱼年产量超过5000吨,品质优良,广受市场认可。
渔家女在织网。
来到左侧厂区,数十名渔家女工正协同织就一张巨网。该公司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吸纳东海岛附近村民360余人实现本地就业。公司还定期组织织网及相关技术培训,提供学习交流平台,不断提升村民专业技能,致力在“家门口”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专业成熟的织网队伍。
西坑村。
走进西坑村,一颗颗饱满的菠萝蜜垂挂枝头,馥郁的果香沁人心脾。革命年代,到西坑村的革命者把沿途的木菠萝等树种带到西坑村种植。如今,村民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种植菠萝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
近年来,西坑村深入挖掘和依托革命村庄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革命遗址保护与修复工作,一批红色历史场所相继修复并活化利用,逐步构建起集红色教育与乡村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示范点。
村庄的美丽蝶变,还悄然催生了“房车经济”。西坑村整洁雅致、生态宜人的乡村新貌,加上四季如春的舒适气候,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避寒过冬。据统计,每年进驻村里的房车约达300辆次,成为西坑村一道别具特色的流动风景。
调顺网龙表演。
赤坎区:非遗绘就文旅 IP 品牌农业点亮民生
漫步于调顺休闲农业研学基地,采摘鲜果、培育花卉、牧场喂养、垂钓之趣……眼前是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近年来,调顺街道调顺村先后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市“美丽庭院”示范村,其民俗文化园入选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以“调顺网龙”“干鱼制作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调顺村精心打造非遗墙绘一条街,将传统艺术绘上村墙,让文化记忆流淌于街巷之间。围绕调顺民俗文化园,村里深入挖掘妈祖信仰、石狗文化等民俗资源,整合祖庙、村史馆、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积极推动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
此外,该村还常态化举办大型文旅活动。2025年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线上观看人次达16.4万,成功擦亮“一岛一村半座城”文化品牌,村庄知名度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
乘坐电瓶车行驶在金田村整洁的村道上,两旁绿树成荫,巷陌清净,村民热情相迎。近年来,金田村以“党建红、丰收黄、创新蓝、生态绿、文化青”五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力打造“五彩金田”,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振兴之路。
该村还持续完善灌溉渠、农田电网等基础设施,积极邀请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为示范户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并与收购商达成直采合作,全力打造“金田泉水蔬菜”品牌。目前,金田村蔬菜生产在旺季可实现亩产月值1万元,种植户年均收入接近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