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岭村傩舞”考兵”五位“将军”舞动元宵

“车”将军驱魔祈求平安
湛江新闻网讯:正月十五,村民停下手中杂活、工作,在打击乐和唢呐的伴奏下,五位“将军”穿起宋式古服跳起“考兵”傩舞,它以武游、“考兵”傩舞、文游等形式祈祷全村男女老少祈求平安,迎祥纳福……这一幕发生在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东岭村元宵节庆典上。傩舞“考兵”,被喻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已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一书。
傩舞,为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一种驱逐疫鬼、遣灾纳福的祭祀傩礼,这种舞蹈把中国历代传统风俗、民间艺术融合在一起,穿越中原文化时空的限制,再现中华民族艺术史的原生态。傩舞在东岭村叫傩舞在东岭村叫做“考兵”,或称“练兵”和“驱魔”,由“车”、“麦”、“李”、“刘”和“洪”五位将军和土地公、土地婆组成,传说中这五位“将军”是北宋名将康皇麾下的战将。

东岭村傩舞”考兵”五位“将军”带领全村人起舞

东岭村人山人海,每年吸引各界人士前往观看
元宵节拜祭祖先仪式上,东岭村“考兵”傩舞五位“将军”手执斧、大刀、锏、索链和令旗等兵器进行“练兵”,飞快地奔跑武打着各种动作,“嗬嗬—嘿嘿—”嘴里默默有词,然后,五位将军到各家各户赶鬼驱邪,保佑平安。而土地公婆面具朴素、慈祥,服装只有身着大襟蓝衫,一如明代乡村老年公婆。他们手执“神棍”,首先为主人祈福;然后“凶煞将军”逐户驱疫,以求遣灾纳福。据记载,湛江东岭村的傩舞是由其祖上在宋代由北方迁居福建莆田,明代时入湛江,明末定居于此地,考兵傩的面具于明末清初雕刻,至今仍受中原与吴越文化影响,并承传其特色。
据了解,每年元宵当天,东岭村五战将“考兵”傩舞出现在元宵拜祭祖先仪式上,地点设在该村灵冈庙和庙前广场。而灵冈庙和庙前广场是抗法斗争东岭村集议地,也是1899年志满营铺仔圩一带百姓义勇集议、操练、誓师、抵抗法国入侵的场所,1999年9月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东岭村被中共湛江市委宣传部、湛江市广电新闻出版局授予“湛江市特色文化村”的称号。2007年3月,东岭“考兵”傩舞受到广东电视台的采访报道。2007年4月,“考兵”傩舞被列入湛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1月,东岭傩舞队还被评为“湛江市最具活力民间艺术团队”。

文游队伍

仪仗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