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廉江历史名人杨思勖传奇长篇小说出版——

十年磨一剑 撬动地方文化赋能新支点

2025-10-31 19:44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文/记者林小军 李亚强 图/受访者提供

近日,湛江市作家协会会员宣明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唐第一宦官——骠骑大将军杨思勖传奇》,由广东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湛江引发广泛关注。

这部耗时十余年创作、约五十五万字的作品,以唐代廉江籍宦官名将杨思勖的传奇人生为蓝本,不仅填补了岭南历史名人文学创作的空白,更成为廉江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重磅力作,为地方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书籍

岭南“第一宦官名将”:被遗忘的盛唐铁血传奇

杨思勖(公元 654-740 年),字祐之,出生于唐罗州郡石城县(今广东廉江市),是雷州半岛历史上最早的京官,也是封建朝代雷州半岛首位一品官员。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能打的太监”,他开创了宦官领兵出征的先河,一生四度平定岭南安南、邕州、五溪、泷州等地叛乱,为维护大唐边疆安定、推动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立下赫赫战功。

相较于茂名高力士的“家喻户晓”,杨思勖在历史长河中却近乎“隐身”。新、旧《唐书》虽将其列为唐代正史第一宦官,但其事迹因传统文人对宦官群体的偏见而记载寥寥。“他是盛唐前十名的强将之一,却因身份特殊被历史边缘化,挖掘他的故事是廉江人的责任。”小说作者宣明坦言。

在历史维度中,杨思勖以武力巩固了大唐对岭南的统治,推动岭南政治中心从泷州(今罗定)转移至广州,为后世岭南地区的发展奠定了格局。

罗州故城。

十年创作路:在坚守与打磨中唤醒历史记忆

“2008年翻阅《石城县志》时,偶然发现杨思勖的记载,当时就震惊了——廉江竟有这样的‘大人物’!”谈起创作缘起,宣明至今历历在目。彼时,他虽因工作繁忙、知识储备不足多次犹豫,但“挖掘本土历史名人的责任感”始终推动着他。

为还原杨思勖的人生轨迹与时代风貌,宣明开启了漫长的“补课”之路:他走遍各大图书馆,购置各类史书、岭南文化、军事地理等书籍,房间里堆满了史籍与资料;为弄清“罗州故城为何消失”,他实地探访粤西多地,研究唐代岭南的社会经济、俚僚文化、民俗风情甚至武术体系;为让人物更鲜活,他还钻研金庸武侠小说的叙事逻辑,借鉴军事题材作品的场景构建手法。

创作之路波折重重。因工作繁忙,书稿多次“胎死腹中”,“写着写着睡着了,梦里突然想通情节发展”是常有的事。面对杨思勖“宦官”身份的争议,他反复推敲史料,力求客观呈现其“忠诚护国而非弄权乱政”的形象;为融合地方文化,他将廉江八音锣鼓、上刀山、过火链、跳傩舞等非遗元素,以及罗州观音寺、北部湾海上贸易等本土印记巧妙嵌入情节,“写哭嫁场景时,自己也忍不住落泪”。

2021年,宣明从基层一线调回市委机关后,创作时间相对充裕,书稿进度大幅提速。从最初的“不敢动笔”到最终完成五十五万字的鸿篇,他用十年光阴诠释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创作坚守。

虚实之间:一部融合历史、武侠与岭南文化的诚意之作

《大唐第一宦官——骠骑大将军杨思勖传奇》以杨思勖从“岭南部落土著王子”到“骠骑大将军”的人生逆袭为主线,时间跨度从唐高宗永徽年间至唐玄宗开元末年,全书分二十三章、一百零八节,既严格遵循新旧《唐书》《石城县志》等史料,又以文学笔法赋予人物温度与故事张力。

花城出版社编辑夏显夫评价:“这部作品做到了‘以史为骨’,作者耗时十余年查阅新旧《唐书》、相关墓志、地方县志等史料,完整串联起主人公的一生,作品摆脱了‘非黑即白’的套路,书中既展现杨思勖的高光面,如忠心耿耿辅佐朝廷,四次出征岭南平定叛乱,凭借卓越军事才能维护国家统一,也不回避他的争议点,如实呈现其性格凶狠,对待俘虏手段残忍。”

历史与武侠的碰撞是本书的鲜明特色。宣明从杨思勖墓出土的大理石妆彩金武士俑、《大唐故骠骑大将军杨公誌铭》中汲取灵感,为其设计“追魂大刀”“雪莲宝典武功”等武侠元素,还虚构了他在武当山、崆峒山及西域拜师学武的经历,让这位“宦官名将”的武力值跃然纸上。书中对安南、邕州、五溪、泷州四场平叛战役的描写,既还原了唐代军事制度与战争场面,又通过“师兄弟对决”“武功较量”等情节增强可读性,有读者评价“比武侠小说更惊心动魄”。 

本土文化的深度嵌入让作品充满岭南气息。在平定五溪叛乱的情节中,湘西悬棺、酉水号子、傩舞等文化符号自然融入;刻画泷州战役时,德庆龙母庙、新兴国恩寺等粤西名胜成为场景;涉及主人公家乡时,雷州半岛年例、穿令箭、雷州换鼓等非遗民俗一一展现。“这不仅是写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复原盛唐岭南的社会图景。”宣明表示。

文化赋能新尝试:从文学作品到地方发展“催化剂”

小说出版后,社会反响超出预期。不少读者惊叹“廉江竟有如此传奇的历史人物”,廉江市粤剧团主动联系宣明,希望将故事搬上粤剧舞台;宣明希望能将该书改编为影视动漫等作品,并开发VR体验等系列衍生文创产品,“让杨思勖的IP 活起来”。

湛江市作协主席邓存波认为,该书的出版是湛江作家对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重大突破。它通过挖掘本土历史名人的精神内核,重塑了地方文化认同,增强了民众对廉江历史厚度的认知与自信。”

小说的出版,同样引发了文化界对主人翁出生地罗州故城的关注。罗州故城是广东现存最完整的唐代州城遗址,其建筑平面布局与唐长安城大致相仿,在这一千多年的城市遗址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遗产。

对此,邓存波呼吁将“罗州故城”保护与开发作为廉江文化战略“地标”,建议先联合专业机构对城址开展系统勘探与数字化复原,厘清唐代罗州城格局并申报更高层级文保单位;再借鉴“岭南千古情”“海丝首港”经验,以“唐风罗州”为主题打造沉浸式遗址公园、唐俗体验区与非遗展演空间,让遗址“可感可触”;同时将其与九洲江流域、北部湾海上丝路文化带整合,构建“名将故里—唐代州城—海贸遗址”文化廊道,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岭南唐文化标识地。

记者了解到,当前,廉江正计划以“杨思勖 IP”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研学路线、开发主题文旅项目,推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关注廉江的历史与文化,吸引游客走进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宣明的期待,也是廉江文化赋能的深层愿景。

十年磨一剑,这部凝结着创作者心血与地方文化担当的作品,不仅让杨思勖这位“被遗忘的盛唐名将”重归大众视野,更成为廉江挖掘本土资源、推动文化创新的标杆。其背后所体现的“以文化人、以文兴业”思路,或将为更多县域的文化赋能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编辑:张雅婷
值班主任:莫松萌
值班编委:林小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霞山区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蝶变 中心城区绘就城乡共富新图景
  • 城乡共奏融合发展协奏曲
  • 投资约8.33亿元!华南新药创新基地项目开工
  • “小生意+大公益”焕新文明实践  让阵地更“活”服务更“暖”
  • 十五运会彩旗亮相港城街头
  • 湛江:机遇交汇叠加,动能积厚成势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