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
2003年,段单毕业于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来到了电白的一所中学当美术老师,并在这里开始了对岭南画派的思考与研究。教学的第7个年头,他考取了广西艺术学院。
这一次“回炉”深造,段单抛开了所有的迷茫和烦恼,他成开泡图书馆,如饥似渴地研究花鸟理论,并对海上画派、岭南画派、津京画派和长安画派进行对比和研究,看大家作品,在画室不知寒暑地画画。他的勤奋,不仅使他的理论和技术获得突飞猛进,也为他赢得了2012年中国教育部颁发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从读研究生第一天开始,段单就在思考:写意画到底能走多远?但是,促使段单从画国画到专攻工笔花鸟,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为“稻粮谋”,“画国画不成名成家,无人问津,生存都困难。”他说,他转攻工笔画花鸟,最现实的原因是找工作,同时也更有机会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广西艺术学院海每年举办一届艺术节,段单瞄准这个机会,悄悄做准备,他花了2个月时间,画了一幅《荷华俗语》,这幅作品在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段单的放心一搏,获得了导师的肯定,也得到了中国工笔画理事余永健老师的赏识,并不吝教诲。
找对了方向的段单风正帆悬,开始了艺术生涯的远航。2012年,他的工笔画《庭下幽花逐芳尘》入选《中国画双年展》。
求精
艺术的积累都不会是枉然。用写意涂抹的荷、花、叶成为衬托,用工笔精耕细作雕琢出的各种昆虫画龙点睛,这种兼工带写画面生动有趣,妙境横生!
段单用细若游细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用一颗童心,赋予了它们灵魂和生命。这些昆虫,形态不一,就连每一根触须,都在传递着一种情感。
喜爱昆虫缘于他在电白教书的几年寂寞时光,窗外是一大块农田,时有蝴蝶、蜻蜒和蜜蜂飞进屋来安抚这位失意青年的心。联想到远在湖南的那片山水故土,儿时在山间溪边奔走的时光,也有这样一些昆虫作伴,在段单眼中,昆虫就是他的朋友,从来就是。
如同会友,段单作画时也讲究心情,没兴致不画,没灵感不画。“心绪不佳,笔墨不灵,没有生命的画,是失败的画。”当他提笔凝神时,心中已经有意。
昆虫虽小,却不易画。一只小小的蝉,体积不过指头大小,却要画两三个小时,如果一个画面要画两三只昆虫,就得画一整天,有时一幅画得画上两个月。
选择生宣,因为透明,能画出质感,但是,这也增加了画画的难度,用蘸墨的毛笔,反复地地生宣上渲染,墨的浓淡和笔触的把握都很讲究,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匮。
在《时有残蝉一两声》中,一只蝉刚蜕完皮,腹部刚长的羽翼通体晶莹。“这是用淡如水的墨层层渲染出来的,同一道工序要反复20多遍。”段单说。得要多大的耐心,才能画出这透明的体积,轻盈的双翼!
他用无声的绘画手段,表现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昆虫世界。段单说,画画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就是一只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