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麻章往雷州的路上,有一处不显眼的地方——湛江蓖麻蚕科学研究所。当人们路过或走进所里,只知道这里饭热菜香,春天有又大又甜的桑葚果,但人们并不知道,蓖麻蚕科学研究所还有一段“威水史”。
日前,记者联系到湛江蓖麻蚕科学研究所第一批工作人员之一的袁志义,他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党和政府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湛江蓖麻蚕研究所应运而生,是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三年连续自然灾害期间,恰巧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正在推广一项新的科研成果——利用各地广泛分布的野生蓖麻叶饲养从国外引进的蓖麻蚕。此举引起国家科委重视,决定成立机构进行推广,项目最终落户湛江。1962年在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专家的帮助下,以湛江蚕桑学校为基础,组建广东省湛江蓖麻蚕科学研究站,后改名广东省湛江蓖麻蚕科学研究所。当时国家财政极端困难,还拨款80万元支持这个项目。
袁志义回忆:“当时在遂溪农村推广蓖麻蚕,农民一开始难以接受,我们动员一户穿衣特别困难的的农户养蓖麻蚕。经过20多天,收获了第一批蚕茧,农户收获了10多元和20多尺布票,为两个儿子添置了新衣,此事震动了全村,掀起了养蓖麻蚕的热潮,当年全村人都添置了新衣过年。”
养蓖麻蚕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穿衣问题,还带来了美味的食物。当时农村缺乏肉食,蓖麻蚕蛹是天然的营养品,农民就把蓖麻蚕蛹放点油盐炒热吃。蓖麻蚕屎和残渣还是优质肥料,可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科研硕果累累
湛江蓖麻蚕科学研究所先后育成湛生一号、木薯蚕一号等蓖麻蚕新品种,还进行过蓖麻蚕微粒子孢子的极丝研究等。为推广科研成果和普及饲养蓖麻蚕知识,还出版了《蓖麻蚕生产技术》一书和编印《蓖麻蚕科研简报》、《蚕业简报》20多期,发表论文300多篇。蓖麻夜蛾的发生和防治,在《昆虫知识》发表,被美国农业部输入电脑贮存,供世界学者查索。
1966年广东省湛江蓖麻蚕科学研究所派出专家到越南支持养蚕三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实生所研究员、生物学家王高顺曾说:“湛江蓖麻蚕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世界唯一的蓖麻蚕专业研究所。”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国家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穿衣问题也随之解决,蓖麻蚕的研究、推广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1968年湛江蓖麻蚕科学研究所开始研究并生产桑蚕蚕种,1992年一年内约生产蚕种6万多张,蚕桑收入近百万元。1981年广东省湛江蓖麻蚕科学研究所与市农业局合作搞柑橙密植早结丰产试验,第二年亩产化州橙5千多斤。1983年蚕科所开展矮香蕉高产栽培试验,第一造亩产6千多斤,第二造亩产7千多斤,均创造了当时湛江地区品种的最高产量。
本世纪初,全国进行科研体制改革,广东省湛江蓖麻蚕科学研究所于2000年进行改制。“当年所里有百余名职工,大学本科学历的科技人员有20多名,种蓖麻的、养蚕的、制蚕种的……一派繁忙。”袁志义说,“如今蚕科所土地大部分租让出去,过去的繁荣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