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日报》昨日开设“港城动起来”的评论专栏,请大家都来当“运动员”,对湛江打造运动城市一事各抒己见。笔者对此有一个建议:湛江要打造运动城市,必须让“重视”先行。
前不久在湛举行了全国男子水球锦标赛,不少朋友同事都与笔者有着同样的感叹:要不是看了湛江日报,都不知道有水球赛在湛江举行;要不是看了湛江日报,都不知道赛场就在赤坎游泳场;要不是看了湛江日报,都不知道这是个全国性比赛……类似这样的感叹很多,其中有一句话令笔者印象特别深刻——“这是湛江体育文化的大事,也是推介湛江的大好机会,但我们没有抓好。”这是每天都从赤坎游泳场路过的小学语文老师林佳佳,在叹息游泳场里面举办着高水平的水球赛事但市民却不得而知。这是8月31日《湛江日报》新闻报道中的普普通通一句话。湛江人对水球这项运动是有感情的,如此一个全国性比赛就在家门口举办,我们居然要等到比赛开始之后才知道,哪里还来得及调开时间去观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另一方面,正如林佳佳老师所说的,湛江也失去了一次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向外界展示全民健身水平、体育产业发展成果的机会。
湛江要打造运动城市,首先就必须让“重视”先行,只有大家都重视体育运动,才会接近它、了解它、与它同行。光把体育设施建好向市民免费、低收费开放还不够,还要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通过运动提高健康水平,这才是打造运动城市的最大好处。
看了昨日龙飞腾先生《运动之城:活力湛江的新名片》里关于创建文明城市、建设脚印城市与打造运动城市三者之间关系的论述,笔者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可不可以把打造运动城市与创文、建设脚印城市同时推进,让三者在具体工作中互取所长、相互补充呢?9月10日100多名骑行发烧友的“寻找南粤古驿道”骑行活动,既是对脚印城市理念的践行,又印证了以运动拉动消费的做法,边享骑乐边寻古道的创新做法还透出了浓浓的“文化味”,这岂不是一箭三雕吗?相关部门如能在文明城市、脚印城市、运动城市这三者之间寻找到“最大公约数”并加以创新利用,那或许真的能达到“1+1+1>3”的效果。而关键还是要相关部门首先对打造运动城市重视起来,把它看作与创建文明城市、建设脚印城市同一“水平”那么重要。
要打造运动城市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补齐体育产业发展上的短板外,还要在体育教育上造“特长”。中小学缺体育老师、不重视体育课,这是个普遍现象。有些乡村学校和民办学校不仅缺师资,还缺场地和器材,体育课其实就是“名存实亡”。笔者就从来没有看到过哪个学校让一个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带毕业班的,体育老师被“特殊对待”,在收入、晋升、评优等各方面都没什么优势,一些体育老师甚至不得不改教其它科目,或者想方设法地去干行政、后勤等工作,这都说明了同样的问题——体育不被重视。
要打造运动城市,我们首先就要在教育系统中扭转这种不被重视的现象,体育老师只有在学校中被重视了,才会被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重视。我们缺体育教育人才吗?不,我们不缺,相反,我们还有优势。我市有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每年都能培养出一批体育教育人才,我们大可以深化与岭南师范等的合作,共同探寻更多有创意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但为什么近几年看到的却是体育老师招得少、体育毕业生不愿进学校的“背对而行”呢?原因还是落到了“不被重视”上面,在中小学里,文化课是“主科”,体育、美术、音乐都只是“副科”。打造运动之城,不妨就从体育课的“转正”开始。
打造运动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而其出发点,是我们先要对“体育运动”重视起来,对“运动城市”重视起来,对“把湛江打造成充满活力的运动城市”重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