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镇上圩中学大门口建有一座校友捐助的“尚行至善”教育雕塑。 记者 殷翊展 摄
龙头镇上圩村是一条有着5510常住人口、11条自然村的大村,用他们村民的话说就是“前不太靠海后无靠山”的穷村庄,但是这条村庄出的人才却不少,村支书赵亚英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以来,仅考上一本的大学生就有30多人,重视教育成为村中的良好风气。
重教崇文气氛浓
据村支书赵亚英介绍,上圩村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氛围,该村在清朝就出过举人招卓华,即使村集体经济一般,但每年都会召开大会发动村民重视教育,发动大家爱学习,所以村民都形成重视教育的共识,无论男孩女孩都要好好教育培养。他自1988年到任之后,一直支持村里的学校建设,在原来只有一所小学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建了一所中学和两所小学。在创“教育强镇”工作中,他们村借着东风,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例如,水埠小学是国家出资30万元,他们村自筹资金、发动村外出老板捐款等方式筹集50万元建成,孩子们从此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
据赵亚英介绍,上圩村民风纯朴,是“无毒村委、无毒社区”,村内的四所中小学学风都很好,所以培养出不少人才。自从恢复高考以来,上圩村考上大学的有两百多人,人口仅有800人的水埠村,就有一百多名大学生,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是当地出了名的在“大学生村”。
对于学校的建设,村委会出钱出力给学校建老师宿舍,保证老师安心教学;在村民没有自来水的条件下,花钱给学校打井,保证老师学生的用水安全卫生。去年超强台风“彩虹”袭击下,这些学校的门窗都打坏了,村干部就马上组织村民第一时间到各所学校修理门窗,学校的教学秩序很快就恢复了。记者随赵支书前往学校采访,沿路的师生见到这位村支书都是热情地迎上来打招呼。
关爱困难学子
上圩村委会有双方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25人,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有43人,单亲家庭等困境儿童40多人,其中有孤儿8人。针对上圩村存在大量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现状,上圩村“妇女儿童之家”2014年3月被定为市级示范点。上圩村村委会还积极申请“爱的玫瑰园”落户,为他们村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争取更多的资源,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赵亚英还从紧巴巴的村办公经费中拨款安装空调。
8个孤儿是得到村干部们最多关爱的。赵仔(化名)是其中最让赵亚英操心的,这男孩已经上初中,不仅是孤儿,自己本身也是残疾人,平时无人看管,所以学习不上进,上学常迟到早退,还学会了打牌。赵亚英就不时地找赵仔谈心,教育他不能自暴自弃,只有靠自己才可以改变命运。经过多次苦口婆心地教导,赵仔深深感受到身边还有这么多人关心他、在乎他,从此就按时上下学,老老实实在校学习。
上圩村委会妇代会主任谭晓霞是村中孤儿、困境孩子的贴心人,虽然她谦虚地说这是她的责任。但说到这些孩子的时候,她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她说的“这些孩子很多都有自卑心理,比较抑郁,不愿意和他人讲话。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心,多去他们家了解情况,传达国家的关爱,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些孩子慢慢地开朗起来。一位名叫招秋菊(化名)的孤儿原来性格自卑,我们常去她家坐,帮助她和申请孤儿抚养金和助学金,在大家关爱下,已经读大三的她不再排外,愿意接触社会,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当然,个别困境孩子是阳光乐观的,像赵万容,就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例子,她是凭自己努力考上湛江一中的,我们就努力帮助她找到爱心人士结对帮扶她,解决孩子读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