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2日全市整治“两违”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市区控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昨日,记者从市查违办获悉,目前全市累计拆除违法建设292宗,面积92261平方米,持续保持违法建设“零增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如何才能巩固整治成果?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查违办。
拆除违法建设。(资料图片)
现场
清除违法建设 视野豁然开朗
记者来到在椹川大道中屋山下村附近,原本高高矗立在路边的14层高楼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用蓝色铁皮临时把拆除后的区域围蔽起来,连原本的地下室也被回填。原来,该违法建设于2011年11月动工,已建成框架结构14层封顶,处于装修阶段,但未取得规划部门的建设许可手续,构成违法建设。7月23日开始,霞山区委区政府组织力量对该违法建设实施整体拆除,至9月上旬全部拆除完毕,共拆除约11010平方米。当整栋楼房被拆除完后,被遮挡在高楼后的居民楼房视野豁然开朗,道路也显得宽敞多了。随后,记者又来到开发区万达广场周边,7月22日,有两栋违法建设因非法占用龙基路的部分人行道路、绿化用地及部分政府储备土地被强制拆除,如今,人行道宽了,行人不用再与机动车“抢道”。
据介绍,按照相关会议要求,市区新增违法建设必须在一个月内拆除完成。目前,7月22日前统计的市区53宗新增违法建设除开发区2宗正在组织拆除外,其它4个区已全部按要求在9月18日前完成拆除任务。
行动
从源头上治违控违 探索有效工作模式
自7月整治“两违”专项行动动员会召开以来,各区都制订了相关工作方案,积极探索有效地工作模式,做到了早发现、早制作、早拆除。如,赤坎区致力建立长效的查违禁违机制,把“预防、发现、制止、报告、查处、拆除”工作纳入常态化轨道,推动“查违”转变为“禁违”;霞山区对“两违”实行惩防并举高压管控,有效遏制了增量、消化了存量;麻章区对“两违”实行铁腕整治,多次组织强力队伍开展拆除行动,勒令违法建设全部停工,有效遏制了违法抢建风气;坡头区坚持疏堵结合、规范报建,探索建立了富有特色的“两步走”报建模式,实现了“新增违建零增长、存量违建负增长”;开发区在各镇(街)成立了查处“两违”巡逻队,实行“全天候、全方位、无缝隙”网格化巡查,有效把“两违”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
推进
完善健全配套政策 疏堵结合推动整治
8月初,各区首次上报违法建设摸底调查数据,市查违办组织力量对各区的数据进行统计、核实。经核定,市区存量违法建设总数为13230宗,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2万平方米。其中赤坎区存量违法建设4912宗,建筑面积246.9万平方米;霞山区存量违法建设2861宗,建筑面积233.2万平方米;坡头区存量违法建设1267宗,建筑面积32.9万平方米;麻章区存量违法建设831宗,建筑面积55.4万平方米;开发区存量违法建设3359宗,建筑面积223.6万平方米。
据了解,由市城市规划局负责起草的《湛江市城市规划区内村民建房管理办法》和市城管执法局负责起草的《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心城区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意见》已完成起草工作,经修订后已报送市政府审核。在不断完善政策配套的基础上,市查违办加大了考核力度,按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考核、一年一总评的方式,将于10月底组织对各区、各部门查处“两违”情况进行第一次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上报市查违领导小组,对考核存在问题的,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通过以考促管,加强监察,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推动整治行动持续开展。
巩固
高悬问责之剑 保持市区违法建设“零增量”
按住建部和省的违法建设专项治理工作五年行动方案的要求,计划用5年时间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全面查清并处理存量违法建设。市查违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查处违法建设的时间节点是2016年查处比例不低于10%,2017年不低于50%,2018年不低于70%,2019年不低于90%,2020年要全面完成违法建设治理任务。省政府将对此进行监督考核,其中11月将第一次进行检查,对执行不力、进度滞后和弄虚作假的地区要进行问责。此外,对历史遗留违法建设的查处,主体由各区组织实施,市查违办严格监督指导;各区组织对违法建设进行性质认定,认定结果报市查违办核实。根据市查违领导小组最终认定结果,分别由各区采用确认产权、依法拆除、依法没收、暂时保留使用等方式,分类、分期处理,按时间节点完成查处。
当前,市区新增违法建设已基本完成拆除工作,下一步,各区要按照整治“两违”工作方案要求,确定一批占用城市规划“四线”、基本农田等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城市景观的违法建设进行拆除,要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完善程序、有序落实,同时,严格执行24小时巡控机制,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控停在建违法建设,持续保持市区违法建设“零增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