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徐闻外罗渔港凭借地理位置特殊、港湾容量大、基础设施好、渔船过往交易频繁、港区经济繁荣等诸多优势,被列为全省“八大渔港”之一。
“以前,外罗渔港不仅能满足过往渔船的补给、停歇需求,还有下洋仔避风塘和竹桥避风塘,供上千艘渔船安全避风。多年来成为徐闻东部沿海乡镇、雷州、广西、海南等地流动渔船避风的理想场所。”徐闻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在台风“莎莉嘉”登陆期间,下洋仔避风塘和竹桥避风塘共停靠了500多艘渔船,避风渔船情况稳定安全,没有渔船受损。“大家防风意识强,我们的渔船在避风塘很安全。”外罗渔民杨振芬说。
雷州半岛作为台风的频发地,下洋仔避风塘在渔船安全避风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该避风塘投入维修建设资金不足,加上受频繁的自然灾害影响,现在已呈现出护岸破损严重、港池淤泥回填、功能日渐丧失等态势。
看到下洋仔避风塘这种现状,当地渔民急在心头,十分渴望能修缮下洋仔避风塘,挖深避风塘,建设水泥缆绳桩,完善避风塘的基础设施,给渔船提供安全便利的避风场所。
台风来临前,外罗港下洋仔避风塘停靠了很多避风的渔船。记者 黎阳明 航拍
以前曾有很多大渔船进塘避风
10月17日,记者驱车前往外罗下洋仔避风塘,一下车便看到该避风塘早已停满了渔船,堤坝上是稀稀疏疏的木麻黄树。因为天气预报说有台风要来,出海捕捞的渔船收到讯息后纷纷返塘避风。
记者到来的时候,恰逢碰到退潮,可见潮水已退去,沙土裸露在外,渔船经过之处留下深深的犁痕。由于没有供于拴船的水泥缆绳桩,有的渔民就把船缆绳捆绑在岸上的木麻黄树上,有的渔民还将船缆绳绑在枯死的树头根系上,甚至还有的渔民没有找到地方绑船缆绳,就仅仅将船锚直接抛在塘池里。
“这几年,这里的木麻黄树被砍了不少。为了给渔船找个地方绑船缆绳,不管大的还是小的木麻黄,都已派上场了,甚至看到什么坚固的东西,都绑上去了。”外罗港渔民陈冠说,他们也担心台风会把树吹倒,导致渔船受损,但现在不仅没有水泥缆绳桩,如果来迟的话,连树也很难找到了。
随后,记者走下塘池,踩着细软的沙土,估测塘的深度基本是2米,最深的地方接近3米。
今年70多岁的下洋仔村村民邓先生告诉记者,下洋仔避风塘是天然避风塘,当时政府为了让渔船避风,经过多次改造,才变成了现在的规模。
“以前有三四米深,一到台风时候,这里聚集了来自各地的渔船,非常壮观,特别是有很多大渔船。现在不知道是不是塘池和港门浅了导致大渔船进不来的缘故,几乎看不到大船的身影。”提起往事,邓先生激动地说,以前的避风塘水深鱼多,他还经常在塘里捕到大鱼。
据了解,下洋仔避风塘傍依锦和镇下洋仔村,东西纵长近2公里,宽200米,有效避风面积近2000平方米,可供500艘以上渔船避风,是当地渔船避风较为理想的场所。
下洋仔避风塘基础设施简陋。记者 黎阳明 航拍
现今基础设施破旧,避风功能有限
“听说有台风要来了,我们便抓紧时间将渔船驶回避风塘。下洋仔避风塘虽然是简陋些,但它具备很优越的天然避风条件,你看这边是村庄,那边是木麻黄树林,挡了北风,风很难吹到这里,所以很安全。”外罗港渔民陈黑说,最重要的是距离家比较近,回家的感觉真好。
陈黑还告诉记者,由于避风塘没有用于拴船缆绳的水泥桩,没有安全保障,外来的船都不敢进来。
虽有家但也难回,外罗港渔民陈美就遭遇了这种尴尬。因为外罗港的两个避风塘满足不了大吨位渔船的避风要求。为了避风,他要把船开到海南或者乌石等地。即使不是为了避风,平时逢年过节,他也不想开船回家。因为他要辗转海南或乌石多地才能回到家,舟车劳顿让他苦不堪言。
“不是亲身体会,真的感受不到渔民的困难,整天在海上飘荡,脚没踏着地,心里不踏实。”渔民陈美感叹道,不知道何时我们才能开船回家避风。
在外罗渔港采访的同一天,记者一行前往外罗港的另一个避风塘——竹桥避风塘。沿着锦和至和安方向公路拐入到一旁的水泥路,大约走了两百米,一排白色的水泥缆绳桩便映入眼帘,水泥桩头上拴着粗大的船缆绳。
据来自雷州东里的渔民王先生介绍,这些用于拴船缆绳的桩听说是去年建好的。“听说台风要来了,不敢麻痹,赶紧将渔船开回来避风塘,这里避风条件比以前好很多了,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人又友好,安全放心。”王先生说,他们世代捕鱼为生,由于经常过来避风,对外罗港很熟悉。
竹桥避风塘从入海口如银蛇延伸到陆地,是一个呈“S”型的河道,长达约3公里。沿途种着苍翠的木麻黄树,前来避风的渔船早已列阵“报到”。夕阳落下,余晖映在水面上,泛起金光。竹桥上汽车呼啸而过,桥下渔船安静在守候。
虽然竹桥避风塘的基础设施较完善,但因某一段桥体较低,挡住了大船的通往线路。“由于以前的桥设计考虑不周到,桥离地面较低,潮水涨高了,大船就过不了。”锦和镇政府郭姓工作人员说,按照镇领导的想法,计划近期疏浚下洋仔避风塘港门,挖深航道,建成缆绳桩。
台风来临前,外罗港下洋仔避风塘停靠了很多避风的渔船。记者 黎阳明 航拍
渔民自发清理航道“绊船石”
为了吨位在40吨以上的渔船顺利进港避风,10月17日早上,外罗港渔民自发组织到下洋仔港门清理石头。“这些石头几十斤一块,如果不清理掉,我们的渔船就进不来,这几年,石头已经伤到了不少船的螺旋桨,渔民很苦恼。”外罗港渔民李先说,为了让更多的渔船进来避风,能清理多少就清理多少。
在港门清障现场,渔民用铁棍撬起沉埋在土里的石头,然后两人合力搬上堤坝的空地。“台风‘莎莉嘉’越来越近了,时间非常紧急。”渔民李先说,这些石头是之前建设下洋仔避风塘堤坝时留下来的,日长月久就沉陷入到沙土里,如今变成了“绊船石”。当时下洋仔避风塘陆陆续续有渔船驶进来,约有200艘。
外罗港渔民邓养告诉记者,由于下洋仔避风塘基础设施不完善,大船难以进来避风。“每逢台风来,吨位在30吨以上的渔船很难进来,如果再加深了一米,基本就能满足大船的正常进出要求了。”邓养说。
政府部门回应:
针对渔民呼吁完善下洋仔避风塘的事,锦和镇委书记陈光泽告诉记者,以前曾有渔民向他们反映情况,镇里工作人员也配合县的渔业部门去实地考察,做了相关的调查了解工作。如果不是因防风原因,早就按照计划进行施工了。加上前段时间一直有台风讯息,牵拉电线会阻拦渔船航行,也会影响施工。“现在想办法向上级争取资金,如果资金到位,我们短时间就能完成。比如下洋仔避风塘需要建缆绳桩,由于该地方的原路太窄,得加宽了道路才能建,建设资金需要100多万元。”陈光泽说。
对于台风前渔民自发清理避风塘港门航道上石头的事情。陈光泽说,已派人去协助,确保渔船渔民的安全,经多方协商考虑,计划是采取“抽沙沉石”的方式,让之前建堤坝留下来的石头沉到土里,再在上面铺上混凝土,这样做会更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