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湛江女婿心系家乡文化艺术发展

2019-12-19 14:28 来源: 作者:策划/何杰 统筹/许冰 主持/钱源初 文/钱源初 图均为资料图片

陆昌(中)

人物名片

陆昌(1923-2006)),广东中山人,是澳门著名画家,澳门美术协会会长、香港画家联会名誉会长、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名誉理事、广州古都学会名誉理事,中山市老年人书画会顾问、西藏美术家协会顾问。陆昌是澳门知名企业家,曾任多家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还担任多项社会职务,包括广东省政协常委、澳门工会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抗战时期,陆昌曾到广州湾居住,并在这里遇到日后成为妻子的徐闻籍蔡华嘉。改革开放后,陆昌、蔡华嘉伉俪多次回到湛江探亲,进行商业投资的同时,扶持湛江文化的发展。

为澳门文化作出杰出贡献

陆昌自学成才,早年为戏院画工。抗战时期,他曾到广州湾(今湛江)居住,从事戏院广告工作。最初从事西洋画,擅长绘画人物,后致力专研中国水墨画,将中西技法融会贯通。

抗战胜利后陆昌回到澳门,与陈振华、李光辉等人创办工人文娱组,主要演出粤剧、曲艺,偶尔演出话剧。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陆昌、谭智生负责庆祝国庆牌楼和澳门镜湖医院的卫生展览,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此后他们成立“骆驼美术工作组”,团结一批青年美术工作者。1956年,陆昌、吴喜雨、关万里、谭智生等人创办“澳门美术研究会”,聘请澳门知名人士何贤为名誉会长,1968年改名为“澳门美术协会”。

陆昌毕生从事艺术创作,其画作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得到众多名家的肯定。他努力探索,博采众长,坚持不懈地创作、写生,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参加澳门美展,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985年,陆昌创作具有澳门特色的水彩画《碎石路》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特别奖。除了在国内北京、广东展出,还曾到日本、加拿大、葡萄牙等国家展出。

陆昌画作《林则徐》

陆昌画作《根在澳门》

陆昌画作《好雨知时节》

陆先生长期通过美术活动团结澳门画家,并通过美术与内地密切联系,表达爱国之情。1991年,时值澳门美术协会成立35周年之际,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李后题词:“爱澳门,爱家乡,爱祖国”。陆昌与西藏美协主席韩书力、歌唱家才旦卓玛保持友好关系,共同致力于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广东省政协主办的《同舟共济》1994年第11月期登载熊水龙的《民族友好的使者——记澳门美协主席陆昌先生》一文,称赞陆先生为澳门、西藏两地友好往来牵线搭桥的贡献。陆昌在广州的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一场《西藏青年画展》,顿时被雪域高原的民族风情所倾倒,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次年就邀请西藏美协画家到澳门举办“雪域高原风情画展”,在澳门引起不小的轰动。此后,澳门、西藏两地艺术交流活动不断。1993年,陆昌、胡顺谦、区志忠等人应邀参加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基金会成立大会,并荣获“《珠穆朗玛》文艺奖”。同时担任西藏自治区对外友好交流协会理事。1995年9月,陆昌先生夫妇应邀到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祝典礼。陆昌先生还被聘为西藏自治区美协名誉主席、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韩书力曾撰写《不言大话,不蔑小事──陆昌先生速写》一文发表《中国西藏(中文版)》1995年第5期,记述他与陆昌的数次交往经历,而他“总是惊异这位年届古稀的前辈竟有如此充沛的精力与热情倾注于公益事业中去”。

陆先生为澳门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深受澳门同胞和国内人士的敬重。2001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向陆先生颁发文化功绩勋章,表彰他终其一生由始至终、殚精竭虑为澳门及内地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的丰硕成绩。

2006年7月14日,陆昌在澳门镜湖医院逝世。澳门特区政府行政长官何厚铧、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澳门立法会副主席崔德祺等都送了花圈。书画家常宗豪等联名题写的挽联写着“陆径达珠峰哲人留翰墨;昌庭瞻赤县大雅染丹青”,表达对陆昌先生的沉痛悼念之情。《澳门日报》原总编辑李鹏翥认为,“陆昌先生一生爱国爱澳,穷毕生精力推动澳门文化艺术的发展,几十年来与美术界人士肝胆相照,风雨同路,无愧于艺术良心,是一位真诚的爱国人士、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澳门文化美术界的耆宿”。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曾广源先生在《缅怀情系湛江的澳门画家陆昌先生》一文中,认为“陆昌先生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不仅在澳门,乃至周边地区,在陆昌先生的推动下,加强联系,密切交流,澳门美协已发展成推动澳门美术运动的主要力量。”

可幸的是,陆昌先生后继有人。长子陆波是澳门美术协会顾问、《澳门日报》社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次子陆曦是澳门当代知名艺术家,任澳门美术协会会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澳门西藏文化促进会会长。他们两兄弟继承父亲陆昌的遗志,多年来致力于促进西藏、澳门两地文化交流。

促进湛江文化艺术发展

陆昌夫人蔡华嘉,原籍徐闻县,出生于海口市,幼时随父母在广州生活。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之后,逃难到广州湾居住,入读培才中学。后升读迁到遂溪县麻章附近的勷勤商学院。商学院迁往麻章的原因之一是借助广州湾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教学与生活上能便于供应。据朱瑞芳《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商学院鳞爪》的记载,勷勤大学商学院成立于1934年,原校址在广州光孝路,抗战初期迁移至番禺谢村,后迁云浮。当时勷勤大学由原广州高等法院院长陆嗣曾兼任代理校长,改由其堂弟陆匡文担任商学院院长,商学院也因此迁移到信宜。“到了1939年商学院再搬往遂溪县(离广州湾的寸金桥不远之处),在那段时间内,学习比较正常,因而对抗日救亡宣传,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上街头演说及演出了一些抗日独幕剧,很受群众欢迎。此外又因与当地的南强中学有联系,商学院个别师生还兼任南强中学的英文教师。”可惜安稳局面持续不久,广州湾形势波动,1940年搬回信宜水口村,1941年迁到当时广东省会曲江。可见,蔡华嘉入读的勷勤大学商学院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四处迁移,她也只能随校迁移。

直到抗战胜利后,蔡华嘉移居澳门,长期参加澳门工人运动与社会工作,在澳门劳工子弟学校执教将近40年。根据梁华棣先生提供的培才校友会通讯录可知,蔡华嘉为培才“一社”即1939级学生,工作单位就是“澳门劳工子弟学校”,住址为“澳门龙嵩街8号医祐生大厦”。她在澳门具有良好社会声誉,担任澳门妇女联合会顾问、澳门《妇女月刊》编辑。

陆昌作为湛江女婿,视湛江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夫妻共同关心湛江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陆昌、蔡华嘉应湛江市人民政府之邀出席国庆庆典活动。蔡华嘉又应徐闻县侨务办公室之邀,回到徐闻探亲,为徐闻的建设由衷感到高兴,回到澳门后,陆续写成《家乡行散记》九篇,登载于《澳门日报》。通过澳门中天有限公司,与徐闻县海安房地产公司合作,在徐闻开发区经营房地产企业,为湛江经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陆昌、蔡华嘉均任湛江市海外联谊会理事。蔡华嘉还是湛江市侨联委员、徐闻县政协委员、徐闻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改革开放后,陆昌伉俪经常返回湛江。在徐闻县印制大型画册《徐闻画册》向海内外宣传时,陆先生夫妇在分色制版、经费筹集方面出钱出力。1984年,湛江市侨办主办的《湛江乡情》创刊,陆先生专门创作一幅水彩画《徐闻县珍珠养殖场》予该刊作为贺礼。《湛江乡情》出版以后,每一期他都对杂志封面和采页的分色、制版和印刷,细心过目,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刊物质量得以不断提高。

1990年10月,陆昌夫妇邀请部分徐闻政协委员到中山、珠海参观学习。在此过程中,蔡华嘉认为发展徐闻经济,首先要办好各级学校,提高人民素质,培养人才。当大家对他们的款待表示感谢时,陆昌说:“我和蔡大姐结婚多年了。自古道,女婿是半个儿子,我是徐闻人的女婿,算是徐闻的半个儿子,花点钱花点时间,陪大家玩几天,也是应该的。只要参观之后,能学习人家,借鉴人家,这就达到我们的心愿了,招待不周之处,还得请大家原谅。”

对于湛江的文化事业尤其是美术方面的活动,陆昌先生关怀备至,不仅每次亲自组织画展,但凡每次有重大艺术活动,他都积极亲身参与。1989年,庆祝建国40周年之际,湛江举办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当时陆先生抱病从澳门赶来参加,这种精神感动了不少人。著名书画家黄安仁在他著的《艺海探源》中说:“澳门虽地小,但美术事业发展也很快,且有它的特点。澳门美术协会和颐园书画会,在陆昌、崔德祺先生的领导下,团结全澳画家为澳门公益事业作了大量工作,并经常举办各种美展,推动了美术事业的发展。他们与广州画家联系密切,互相促进。近年他们常邀请广州一些画家到澳门举办展览,又组织澳门作品到广州、佛山、惠阳、湛江等地展出,彼此交流,促进了友谊。”

《陆昌眼中的澳门》邮票

协助“澳门嫂”寻亲

值得一提的是,陆昌夫妇曾协助一位“澳门嫂”找到亲人。“澳门嫂”是抗战时期逃难到湛江的澳门籍妇女。抗战时期不少澳门难民逃难到广州湾,据曾在香港明德办庄当店员的雷州人何祥回忆,香港沦陷之后,滞留在香港的200多名雷州同乡于1942年正月初一乘坐“白银丸”客船回广州湾。船开出当天下午停泊在澳门,发现“澳门的难民如潮,听说有船开往广州湾,携儿带女,纷纷赶来乘船”,希望到广州湾逃命。由于难民太多,船仓都被挤满了。这些来到广州湾的孩子有的被收养,有的流浪街头,还有的在农村当童养媳,成为雷州半岛农村“澳门嫂”。

1984年11月,陆昌、蔡华嘉夫妇再次回到湛江,遇到一位来自硇洲的农妇,人称为“澳门嫂”。她得知陆昌来自澳门,她情绪激动,流着泪说:原来她也是因为当年逃难到广州湾,直到抗战胜利也没有回去,流落湛江已经40多年,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办法和澳门那边的亲人取得联系。陆昌夫妇回到澳门以后,根据她提供的一些零散的具体线索,几经周折,终于为她找到了在澳门的亲人,使这位离开家乡数十年的妇女达成心愿。这件成人之美的善事曾被香港《文汇报》、澳门《大众报》报道,得到读者的由衷称赞。

此外,2017年笔者在东海进行调研时,也发现一位“澳门嫂”梁玉莲。她还保留着书写于1941年的“卖身契”。当时梁玉莲父亲梁捷三和两位兄长梁明、梁平先到广州湾,在赤坎的赌场工作。她母亲是香港人,母女两人在澳门沦落为乞丐,后来和父亲、兄长取得联系后一起来到广州湾生活。可惜好景不长,8岁那年,梁玉莲母亲逝世,1941年由父亲的同事、已经60多岁的东海人唐家业领养。但是她没有那位硇洲“澳门嫂”幸运,可以得到陆昌夫妇的帮助,至今她还没有和澳门取得联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