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树荫下,百岁老人陈土群头戴草帽、手持水勺,一边动作利索地撒着谷物,一边与活泼的小鸡们互动。每日劳作是他的生活乐趣之一。要不是家属拿出老人的相关资料,记者很难相信眼前这位老人已年满百岁。
5月13日上午,记者一行走进坡头区南三镇田头村陈土群家,与这位老党员、抗战老兵面对面畅谈,聆听其百岁记忆、长寿“密码”以及家风传承等故事。
陈土群
百岁记忆:替牺牲战友完成未竟心愿
在陈土群家里,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一份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一本本荣誉书,承载着曾经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峥嵘岁月。曾经历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并立下战功,眼前这位退役老兵,也是老党员,讲述那段烽火岁月时,双目炯炯有神。
陈土群出生在一个贫雇农家庭。1948年11月,年仅23岁的陈土群参军入伍,先后在广西十万大山、梅菉、高州、化州等地经历了大大小小24次战斗。1950年,他跟随部队从山海关开拔至朝鲜战场,在上甘岭战役中负责弹药输送。
“当时我们一边侦察,一边输送弹药,头顶上的敌机不停轰炸……”回忆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以及战友们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的场景,陈土群的心情依然难以平复。“我在朝鲜战场上入党,根本没想过生死,一心只想着赶跑敌人,祖国才会安宁。”
陈土群革命军人证明书及立功喜报。(物件由受访者提供)
前不久,他在电视上看到电影《长津湖》,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往事在他的记忆中愈发清晰。
“看完电影后,父亲很是感慨,再一次跟我们讲述了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承受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故事,以此来教育我们。”陈土群的长子陈广兴告诉记者。
从战场归来后,陈土群积极投入新中国建设。1957年,他复员回到家乡,拿起农具工具,种地修路筑堤坝,先后在东海岛堵海大堤、南三岛堵海联10岛等工地上洒下辛勤的汗水。
上过战场、劳动中能吃苦的陈土群,受南三公社党委委派,担任南三公社北灶大队支部书记。他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并牵头组建成立了南三公社运输站、南三渡口所,进行村庄建设,以实际行动替牺牲的战友完成未竟的心愿,用自己的眼睛替他们看着祖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
陈土群每天都要来喂他饲养的土鸡。
长寿“密码”:喜劳作,爱看球
在家人眼中,陈土群是个“闲不住的人”。
退休后,他还常常为村里的道路建设、文物修建等工作奔忙。尽管现在年事已高,但只要村中有什么大事要事,村里都会邀请他去议事。
“父亲是个勤恳的人,每天早上早早起来做早餐、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前些年坚持要下地种田,现在年纪大了,我们不放心他种田,但是他还是会每天去喂养鸡鸭,每天都走好几公里路。”陈广兴笑言。“他作息比较规律,很讲究午休,每天中午一定要睡午觉。”
许是常年坚持劳作、锻炼,陈土群80多岁到北京、湖南旅游时,爬起山来比年轻人还快。在饮食方面,他吃得比较清淡,也喜蒜、葱等辛辣的食物,子孙孝顺两老,常常买些营养品来给他们当作零嘴。
子孙们发现,老人家也有一些可爱的习惯——他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喜欢通过看电视去了解国家大事,也爱看抗战剧,尤其喜欢看篮球比赛。只要是电视上有NBA、CBA,他都一定会追,就连春节村里举行“村BA”,他更是每场比赛都到现场“捧场”。
“四代”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看全家福照片。
家风传承:清清白白做人,和和气气待人
在陈土群家的客厅,一张摄于2024年春节的全家福尤为显眼。照片上,儿孙辈们热热闹闹地围绕在陈土群和老伴身边,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陈土群的儿媳告诉记者,家里目前四世同堂共有64人,两位老人家就是家里的“宝”,老人过生日或者逢年过节时,子孙辈们都会回来庆祝,特别是春节期间,大家欢聚一堂,排着队领“利是”,院子内外处处是欢声笑语。
记者在采访时,一位笑容可掬的“90后”女孩不停忙前忙后,不时为访客搬个凳子、挪个风扇。她是陈土群的孙女陈小清,打小在老人身边长大,与爷爷奶奶感情尤为亲厚,也从爷爷身上学到了“勤奋、朴实”。“还记得读小学时,爷爷就常常给我讲他当年的战斗经历,教我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革命歌曲。”
与陈小清一样,陈家的子孙们都是在陈土群这样的言传身教下成长的。“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是陈土群常挂在嘴边的话。“我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现在社会发展了,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就算赚了钱也不能忘本,对人要和睦,做人要清白。”
正是受到父亲的熏陶,陈广兴在18岁那年也萌生了参军入伍的念头,并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了解到父亲当年的经历,我很有感触,他和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我们兄妹几人长大成人,我们都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辜负两老对我们后辈的期待。”
目前,退休多年的陈广兴也已到了儿孙绕膝的年纪,他依然牢记父亲“清清白白做人,和和气气待人”的教诲,并表示要让这些家风家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