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祥艺先生是一所小学的校长,是我的好朋友。我和他以及几个文友经常一起聊天,他将自己过去的经历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大家听,他为人特别真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文章很接地气,因此,我对他的好感又增加了几分。

庞祥艺先生是改革开放后考上师范,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批人。在他的散文集里,深深地烙上了故乡的痕迹,印上了时代的标记。
乡情如酒,越久越醇。没有人能够躲避它,更不能把它遗忘。就像一个人活在世上,无法离开空气一样,就算有时候憋住气,但终归还是被空气所包围,所淹没。作者也不例外。日长月久,家乡的记忆越来越清晰,发酵的情感越来越浓烈,所思所念自然而然被作者倾注于笔尖,终于成就了《乡间小路》这本散文集。《乡间小路》分故乡回忆、旅途风景、人间有缘三个部分。其中三分之二是写故乡的,饱含着作者对故土深沉的爱。
乡弦拨响,乡韵悠悠。作者的家乡南三岛是被海风浸润的地方,家乡的风雨尘霜、草木虫鱼,一一存储于他的记忆底片中。《乡间小路》里写道:“乡间的小路弯弯曲曲,是人们光着脚板踩出来的,它出自原生态,连接田园风光,通往心的方向。”乡间的小路是原生态的,作者的文章也是原生态的,俯拾的都是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写作非常严谨。作者曾邀我和他一起,去观看夏夜里飞舞的萤火虫,去倾听秋夜里清脆的虫鸣。由此可见,作者对乡土的情结是多么深。正因为如此,才有《露珠》中“一只蚱蜢伏在草叶上,它的小嘴巴正对着一颗露珠尽情吮吸,似乎在吃着人间最美的玉液琼浆。”才有《龙虱》中 “一只龙虱从水草里游过来,它4条前腿紧紧抱住一只蝌蚪,两条后腿不停地划动着,迅速地潜入水草中。”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我自愧不如。
其实,任何文学创作,和我们的无意识有很大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创作活动是人内心深潜的无意识作用的结果。我们无论怎么去写,都是心灵海洋里的一朵小浪花,而深层潜意识的人生经验模式会激励着人们去创作。我想,作者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写作的。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作家往往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充当了时代的代言人。只要一个作家自然而真诚地去写作,他的作品就能代表同一代人的心声。
无论是为人还是创作,作者都是真诚的。他的作品,情感真挚,没有一点矫情。许多文章,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同一代人共同的情感,特别能引起共鸣。如《闪亮在心头的煤油灯》,“光阴在煤油灯下默默流淌,往事在小火苗中静静远去。煤油灯早就被电灯替代了,可是,那闪亮的灯光,依然温暖我的记忆,萌发我的智慧。”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作者对逝去事物的怀念,但他这种抚今追昔的感情却超越自我,引发大多数人的情感共振。再如《远去的木屐声》,“木屐是家乡一段岁月的标志,熏染着浓浓的民风。从某种意义上说,木屐象征着优良的传统美德,它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风物的深深眷恋,也蕴含着淡淡的乡愁。那种对逝去事物的记忆,也是那个时代的亮光。如果作者在动笔之前就想好要给时代充当代言人,他能代言吗?他可能连自己的东西都说不清。所以说,作者的代言,纯粹是无心插柳。
人的一生中,总是要找点事来做的。在《报纸陪伴我成长》中,“突然有一天,我心中萌发一个愿望,也写些文章跟大家交流。于是,就用心地将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写成稿子发表在上面。”作者告诉我们他写文章的初衷。而《我的葫芦丝情缘》《上山,探访上山民族村》告诉我们的,是他的另一种生活状态。
很多人为做某种事倾注了一生精力,但是到头来还不知道为啥而忙碌。
庞祥艺是一个立体的人,爱好广泛,除了当好他的校长之外,平时的生活多姿多彩,很有滋味。钓钓鱼,采采单枝香,挖挖东风桔,吹吹葫芦丝,然后又动动笔写点小散文,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这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有些文章所写的是我和他几个铁哥们的经历,但我却没有留下半点东西,全给他“占”了。可见文学自觉很重要,我们很多人缺少的就是一种自觉,这一点作者做到了,所以他收获了《乡间小路》这本珍贵的散文集。
我期待着,作者在文学创作方面,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我也是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人,愿与作者一起,拨动乡情这根弦,品读那独特醉人的乡韵。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