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徐闻县的16条省定贫困村,今年已全部脱贫!”这是佛山顺德驻徐闻扶贫工作组4年来的奋斗成果,也是他们的骄傲。
自2016年起,顺德区扶贫工作组来到徐闻,走访摸查对口帮扶贫困村情况,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目标展开一系列工作后,这片红土地逐渐发生了变化。红土地上的“顺德印记”
4年来,顺德扶贫干部在徐闻县的乡村土地上走村串户问贫苦、田间地头话脱贫。他们为贫困村修建水泥路、安装路灯,为贫困村民盖新房、接入生活用水用电等。顺德扶贫干部谢顺辉经常说,顺德与徐闻是“命运共同体”,扶贫工作要书写顺德精神,留下顺德印记。
转眼间,4年多的时间里,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了不少“顺德印记”。
在龙塘镇赤农村,有一个名为博赊港的古老渔港,顺德帮扶援建了博赊港红色教育基地。博赊港是解放海南岛战役的起渡点之一,且保存有数百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柱状节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博赊港红色教育基地是在顺德区政府的指导下,由顺德区对口帮扶赤农村的协作单位顺德高新区管委会、伦教街道办事处、区委统战部、团区委、高新区管委会下属国资公司以及其他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的党建扶贫、文化扶贫项目。去年顺德区纪委书记肖秀明一行来到赤农村进行扶贫工作调研时,在了解到博赊港背后的历史溯源后,强调要利用各方力量,依托博赊港的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为脱贫攻坚积攒精神力量。在教育基地的牌匾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顺德援建”四个大字。
在迈陈镇的镇街上,有一栋顺德援建的“顺德楼”;在迈陈村旁,顺德援建的便民商铺也正在建设中。
在海安镇文部村,有一个顺德容桂文化广场,“顺德援建”四个字刻在石板之上,这里也是顺德扶贫工作组援建的项目之一。
顺德扶贫工作组在徐闻各乡镇还建立了不少扶贫产业基地,如海安镇文部村的京都一号红心火龙果产业基地、南山镇三塘村的紫红长茄产业基地、西连镇龙腋村的石斑鱼养殖产业基地和安镇北莉村的对虾养殖产业基地等。这些产业基地不仅为贫困村带来经济收入,还为贫困户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脱贫户的真情回馈
“顺德力量”给徐闻脱贫注入了强大动力,徐闻脱贫群众也在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今年2月28日,顺德区容桂街道与顺德区应急管理局对口帮扶的文部村爱心村民在徐闻县海安镇人民政府组织下,自发为武汉同胞捐赠爱心瓜菜20吨,其中贫困户王恩勇就捐献了近2吨的茄子。
王恩勇家有五口人,夫妇俩以种植蔬菜为生,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和两个儿子。王恩勇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能手,因缺乏资金购买所需种植物资,未能充分施展其种植能力,导致种植产量较低,极大影响家庭收入。2016年,他家被精准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德扶贫工作组进驻文部村后,针对王恩勇家现状专门制定一系列的帮扶规划,精准施策。根据扶贫政策,驻村工作组给王恩勇购买化肥、农用三轮车等物资,助其开展种植生产。
在精准帮扶下,王恩勇凭着出色的种植能力,种植的茄子品质好、产量高,被当地各大采购商争抢货源。2019年王恩勇一户务农年收入达16万元,他家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3500元提升到2019年的23000元,成为文部村的脱贫典型。王恩勇还与其他贫困户分享了种植技巧,带领后进户共同脱贫。2019年底,文部村全体122户贫困户实现100%脱贫,全部退出贫困户序列。
贫困户脱贫后懂得感恩并回馈社会,是扶贫工作组脱贫攻坚的最好成效。
4年来,帮扶组全面推进“产业发展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劳动力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教育文化扶贫”“医疗救助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等多项扶贫工程,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改善贫困村环境。
截至2019年底,顺德区对口帮扶徐闻县9个镇16条省定贫困村1449户5443名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到账的扶贫资金1.5亿多元。对口帮扶贫困村的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4年前的4000多元到2019年14000元以上,增长近10000元。
接下来,顺德区扶贫办和徐闻县扶贫办将咬定目标,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着力补齐各种短板,确保巩固贫困人口脱贫成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