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湛江非遗 绚丽多彩

2020-06-14 10:59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记者卓朝兴 通讯员叶碧波
 

遂溪龙湾龙狮团在“2019亚洲文化旅游展”上进行精彩演出和展示,深受海内外嘉宾、观众欢迎和好评。通讯员李祖杰 摄

 

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记者从湛江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是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汉闽文化和中原文化等的汇聚地,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我们祖祖辈辈的历史记忆,凝结着先民们的情感和智慧,彰显出湛江特有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

【宝库】

我市有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建立了10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

据悉,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市已有龙舞(湛江人龙舞)、狮舞(广东醒狮)、石雕(雷州石狗)、飘色(吴川飘色)、傩舞(湛江傩舞)、雷州歌、雷剧、粤剧(吴川粤剧南派艺术)等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92个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6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0人;建立了广东醒狮(注:2个)和舞鹰雄、吴川飘色、湛江人龙舞、湛江傩舞、雷剧、廉江石角傩戏、粤剧(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吴川泥塑等10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雷州蒲织技艺和遂溪制糖技艺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雷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创新】

非遗项目保护机制更加完善

推动非遗创新发展

2019年,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指导原则,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申报、评审、传承、保护、交流、传播等工作任务。

我市着力推进非遗项目保护,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整合资源,文旅整合,着力打造传统工艺振兴平台,主抓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雷州足荣村手工制作馆、雷州石狗博物馆、湛江傩舞陈列馆、遂溪龙湾醒狮文化馆等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我市推动非遗创新发展,采取政策扶持、主动服务等措施,促进文化企业和民间工艺发展,孕育了一批民族文化企业家和反映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作品。其中,去年5月14日,在中国民协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等举办的第二届(东莞)中国泥塑艺术联展暨首届“茶花杯”精品泥塑大赛上,我市的省级非遗“吴川泥塑”项目7名传人参赛,斩获1金2银4铜共7个奖项,充分展示了湛江传统工艺和非遗技艺的精湛与魅力;去年5月16日至20日,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积极组织非遗文创产品13件(套)参加本届文博会,首次向海内外人士生动展示湛江非遗文创产品的成果,潮犬、傩之印记、瑞福傩手串、平安鹰雄车载系列、东海人龙舞、吴川泥塑之弘一法师等融合湛江非遗元素的代表作品,吸引了包括外国友人等众多与会者驻足观看,并斩获2银4铜,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创新受到行内外人士的一致认可;配合完成省文旅厅举办的首届“非遗新造物”年度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暨2019广东省“非遗新造物”系列展览活动,我市有“潮犬”和“傩韵”两个非遗文创产品被评为2019年度非遗新造物“广东十佳”。

“湛江傩舞”参加2019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展演活动。
通讯员陈小觅摄

【传承】

着力增强非遗传承活力

研修研习更加深入

我市积极组织技能培训。各县(市、区)非遗保护中心除了指导各级传承人积极开展授徒工作之外,还多渠道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去年举办面向各级传承人、信息联络员的培训班12次;在当地职校、传承基地、开放大学等单位机构开设培训课程,培养接班人共计60余人;组织20人次参加了省文旅厅、省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研修班3期,提高了非遗保护队伍和传承人的业务素质。

去年4月份,我市组织开展了“湛江傩舞”和“木偶戏”两个项目保护现状专题调研,实地对傩舞的“考兵”“舞清将”“舞二真”和“石角傩戏”的现状进行考究,商议保护传承对策。对“吴川单人木偶”“粤西白戏”“湛江木偶戏”等保护单位开展保护现状调研,召开“湛江木偶戏”多方言单剧种艺术研讨会,邀请了来自我市各地木偶戏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以及省、市专家相聚一堂,研讨湛江木偶戏的发展大计。

我市创新传承手段,建成了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馆,将全市92个项目的保护现状通过图片、实物、泥塑造形等方式进行展示,用现代展览场馆和方法,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教育的平台;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以展演展示、图文展览、非遗课堂等方式共建优秀传统文化校园;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让非遗走入茂德公鼓城、雷州市足荣村、雷州农业旅游观光园、鼎龙湾度假村、遂溪县孔圣山等旅游景区,游客可以零距离体验非遗文化的多彩魅力,项目保护和传承已步入常态化。

【展演】

亮好非遗名片,加大传播力度

让非遗深入人心,融入百姓生活

据介绍,我市通过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非遗展演,不断扩大湛江市非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去年1月14日,组织吴川飘色参加了央视“东南西北中”春晚节目摄制;9月19日,创作雷剧《台湾知县陈瑸》参加“岭南风华·我爱你中国”——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展演活动;4月4日遂溪龙湾狮团以《高杆双火龙》节目参加广西“三月三”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荣获银奖;10月,央视(CCTV-10)《中国影像方志》摄制组到雷州拍摄,把雷州石狗列为重点拍摄项目;出版《雷州石狗传奇》《雷州歌精品解读》等10多种非遗项目图书,系列介绍了雷州市非遗文化。

同时,利用国际国内各种交流活动机会,充分展示湛江非遗魅力,树立湛江良好形象,去年从2月至11月均有参加国内外交流活动。

我市通过举办遗产日、比赛、培训班、专题研讨会等,在全市范围火热开展非遗传承和普及活动,让非遗项目深入和融入百姓生活,向广大市民和游客传递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以及共建美好生活的愿景。

【展望】

加强非遗研究与保存、传承与保护、交流与传播

将非遗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

今后,我市将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存,包括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建立各级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同时对珍贵、濒危、有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极申报,争取列入省级和国家保护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及物质载体妥善保管,予以保护,防止流失。改善文化馆(站)、非遗工作站的保管展示条件,进一步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单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展示中心,推进非遗项目集中展示,促进非遗集聚化发展。

我市将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列入政府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传承人为中心,建立命名、表彰、扶持的制度和政策。将建立“湛江非遗学院”,建立健全阵地管理、活动开展、师资建设、资料管理、效果评估、督促检查等管理制度,依托“非遗学院”平台,组织我市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专家开展多样性传教活动,引导群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批集传承研培、文创研发、媒体传播、产品生产为一体的非遗工作站,设立非遗保护资料室、非遗传承人研培和文创工作室、非遗产品生产工作间、非遗展示厅等,促进我市非遗项目与文旅融合,从而实现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我市还将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传播,提升我市非遗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加快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