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本是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为各大电商平台的“618”购物狂欢节而倍受网友关注。有网友对购物节趋之若鹜,0点一过,准时一键付款,看到购物车里的商品付款成功才安心入睡;也有网友处之泰然,以“佛系”心态对待,绝不熬夜抢货,睡醒一觉再慢慢选择。不少网友表示,如今电商“造节”功力强大,基本每个月都有主题购物节,自己已经“买不动”了。
有人设闹钟 有人平常心
面膜、巧克力、裙子、化妆品……仔细数数要买的货品有没有放到“购物车”里?满300减40的优惠额度有没有全部用上?有没有其他家的同款更便宜?618购物节活动开始还有两个小时,阿莉就已经手机不离手,一直在刷购物网站,确保以最低价格买全自己想买的物品。“很多东西我早早就看上了,一直没有下手,就是为了等618。”阿莉说,商品不仅在这天会降价,还能有拼单优惠,买满300减40,非常划算。为了确保能抢到所有心仪的商品,她还设置了闹钟,时间一到一键付款,看到自己选购的商品全部购买成功,阿莉满意地伸了一个懒腰,放心睡去。
与阿莉不同,不少曾经热衷于网络购物节的市民,则以渐趋冷静的心态看待618。今早起来,黎女士看看购物车,里面的商品都还有货,再仔细浏览一遍,又删除了其中的两样货品,这才付款购买。“我现在是‘佛系’买家,对购物节没有那么在意了,这次买的都是现在就用得上的东西,能抢到优惠价格当然最好,没有抢到也无所谓。”黎女士说,自己曾经对购物节特别疯狂,曾经因为价格便宜一次购买了10瓶洗发水,一整年都用不完,眼看就要过期了,最后只得送给亲戚朋友。
各种优惠 让人眼花缭乱
有人感叹,数学不好的人,根本不配过网络购物节,定金膨胀、付尾款、满减、购物津贴、优惠券……各种优惠规则让人眼花缭乱,就算拿着计算器,也算不清自己到底该怎么搭配才能花最少钱买到东西。例如,记者看到一款商品:下10元定金,前2000名消费者的定金可以在购物节期间“膨胀”当作50元使用,而2000名以后的只能当30元使用。
每年最重要的购物节非双十一莫属,去年双十一,各大商家提前近一个月就开始预热,网店页面铺开促销宣传海报,再放出各种优惠活动,定时定点,限量发放,算法复杂,玩法多样,很多想抢便宜货的市民从10月份开始就整天拿着手机刷优惠,只求把商家给的优惠全用上。但随后,很多人发现自己买来的商品似乎没有比平日购买便宜多少,有的甚至比实体店还贵,自己还花了那么多时间成本,真是得不偿失。
前几年,每年的优惠主要集中在双十一购物节,也没有如此复杂的优惠规则,商家大多是对商品直接降价或打折,网友趁着这天疯狂购物,有一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意味。但是近年来,电商平台“造节”能力强大,一年当中优惠不断,各种各样的购物节“催促”着人们买买买。除了人们比较熟悉的双十一和618年中购物节,还有55盛典(5月5日)、99钜惠(9月9日)、双蛋节(圣诞节和元旦节)、年货节(春节),此外,每逢各种节日,电商平台都会推出优惠活动,例如情人节、妇女节、母亲节、儿童节、七夕节,可以说,每个月都有优惠活动,每个月都有购物节。一个接一个的购物节消解了人们对网络购物的疯狂,很多市民忍不住感叹,自己真的“买不动”了。
实体店:用服务留住消费者
早些年,实体店面对电商的冲击叫苦不迭。实体店沦为试衣间,市民逛街只为看看款式,试试码数,试完以后对商家抱歉地说一声“我觉得不大适合我”,然后转身就在网上下单购买同款。实体店运营成本高,要给店租、聘用销售人员,商品优惠折扣也有限,面对电商的冲击,只能被动应战,无奈支撑。可以说,每年只有在农历新年前后,因快递员和网店运营人员要休假过年,实体店才能有喘息的机会,销量才会有比较明显的上升。
有实体店店主表示,价格方面,实体店很难拼得过电商,自己只能从购物体验下功夫,用服务来留住消费者。这一两年,随着直播的兴起,不少实体店一反过去被动挨打的局面,主动出击,利用直播为自己带货,有的实体店还建起了粉丝群,每天在群里放出“秒杀”款式,用这种方式强化消费者与实体店的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