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也是苏晓霞一直默默坚持的基本准则。
苏晓霞是国家税务总局湛江市赤坎区税务局的一名干部,也是街坊邻居交口称赞的孝女。她十几年如一日毫无怨言悉心照顾瘫痪卧床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让他们每一天活得健康快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什么是爱。

教母亲重新学走路
1994年,苏晓霞的母亲被确诊为帕金森氏综合症,只能通过手术和终身服药来延缓病情的发展。
1996年,从税校毕业后,苏晓霞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雷州,为的是能更好地照顾母亲。
那些年,苏晓霞一边工作一边和父亲带着母亲到处寻医问药,年轻人丰富多彩的娱乐时光都与她无关。对她来说,只要母亲脸上多点笑容,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2001年,母亲脑出血中风,幸亏救治及时得以挽回生命,但从此生活再也无法自理。加之父亲也已年老体弱,唯一的弟弟又远在北京工作,照顾护理母亲生活起居的全部重担就落在了苏晓霞柔弱的肩膀上。
每天买菜做饭,洗脸更衣,给母亲按摩捶背,牵着母亲的手一步一步教她重新学走路……功夫不负有心人,母亲慢慢“学会”了走路。可不幸的是,2004年,母亲不小心摔断大腿股骨,因体质太差无法进行手术,瘫痪在床。母亲无法大便,她便用手帮忙抠出来;无法活动手脚,她便每天给她按摩;母亲重感冒引起哮喘,晚上睡觉因担心痰液堵住喉咙而不能平躺睡觉,她便整夜陪着,给母亲捶背……
后来,即便结婚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在照顾好年事已高的家婆和一个从小失去双亲的侄子同时,她也不忘坚守承诺,每天回家陪伴母亲,直到母亲去世。
让父亲每天健康快乐
苏晓霞的母亲走后,父亲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从前,在2014年、2015年期间做了两次心脏支架手术。两个家和单位“三点一线”成了她每天固定的生活轨迹:每天早上上班前买好早餐给父亲,中午下班回娘家煮饭炒菜陪父亲吃,晚上回小家指导年幼的女儿和侄子学习以及照看家婆。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苏晓霞的弟弟响应政府要求留在北京值班,不能回老家陪父亲过年。她的丈夫也因疫情防控需要值班,小孩不能出门,她的小家庭生活范围局限在雷州的小县城。
父亲的平安健康成为姐弟俩最担忧和牵挂的事。父亲身体不适,她在网上寻医问药,到处找药给父亲吃;用心去烹煮嫩软的粥菜,只为了让父亲多吃一些。为排解父亲因疫情防控被困在家的寂寞,她专门安装了每个月有1000分钟通话费用的手机卡,让父亲可以任意随时和亲朋好友在电话里聊天;每天至少三次与父亲通电话,嘘寒问暖,愉悦他的心情……
苏晓霞对两个家的付出,丈夫都看在眼里,为解除她后顾之忧,结婚多年在她分身照顾双亲的时候,丈夫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给予帮助。他们俩互相扶持,共同照顾好父母和孩子。她始终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好,日子也会越过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