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各地区都在开展网上授课,这让孩子们接触到电子产品的机会大大增加。在学习之余不少孩子还会使用电子产品玩游戏、观看视频直播,甚至通过电子产品进行网上消费。
最近,市民韦女士便遇上了一件头疼事,原因是家里的8岁熊孩子借着上网课的名义,期间偷偷使用其手机在快手短段视APP上看直播。更让韦女士气愤的是,孩子在看快手直播的时候,通过手机将银行卡的钱打赏给了主播,仅5月13、14、15号3天,便打赏了32000余元。
“这3万多块钱其实并不是我们家里的存款,是向亲戚家借的,我们平常务农打工,一年到头也挣不来多少钱。前段时间孩子需要上网课,我们担心在旁边影响他学习,便没有管他,谁知道他闹出这么大的事。”韦女士表示。
不过让人奇怪的事情是,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利用微信或者支付宝等APP进行付款时,都是需要输入密码或者指纹才可以进行消费,那么韦女士家的熊孩子有是如何获知父母的支付密码呢?事后孩子向韦女士坦言,自己是在母亲买菜时偷看到了支付密码并记了下来。
事情发生后,韦女士向快手短视频APP平台进行申诉,希望通过平台客服能追回孩子打赏主播的这笔钱。“我几乎每天都打电话过去与客服联系,希望他们可以帮忙把钱退还。平台要求我们提供的孩子充值打赏的截图、银行卡的流水账单、孩子的户口本照片以及我们身份证照片我们都提供了,在上传相关证据材料之后,至今没有下文。”
那么,这钱到底还能不能要回来呢?
针对此事,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蒋阳兵律师表示,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已有相关指导意见,对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给主播打赏或充值而引发的纠纷案件:“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参与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款项的,法院应支持。”韦女士的孩子是未成年人,根据该指导意见,韦女士可以要求平台返还打赏金额。
不过,维权有一定难度。如果平台拒绝退款,家长需要对充值行为系由其八岁孩子操作进行举证,如果证据并不足以证明,不少平台往往以此为由拒绝退款。建议先找平台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则委托专业律师走法律途径追回打赏款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