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省关于文明家庭创建工作要求,推进我市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提高家庭文明建设水平,深化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今年以来,市文明委开展了第四届湛江市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经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荐审核、评审会评审、组委会研究决定,确定了第四届湛江市文明家庭候选家庭10户。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现将候选家庭的简要事迹(附后)在湛江新闻网、湛江文明网上公示,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公示时间为2020年7月8日至7月14日。请广大群众以来函来电的形式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入选者的情况和问题,并提供联系方式,以便调查核实。
联系电话:3588057,邮箱:zjwmb3180283@163.com,联系地址:湛江市赤坎区人民大道北39号市文明办,邮编:524043。
湛江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2020年7月8日
第四届湛江市文明家庭候选家庭名单及简要事迹
(10户)
1.李 扬家庭
2.彭那保家庭
3.李华金家庭
4.全友芳家庭
5.吴汉新家庭
6.劳承印家庭
7.田雪莲家庭
8.王松标家庭
9.黎月秋家庭
10.张伟娟家庭
李扬家庭
1.李扬家庭
李扬,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疫情期间,他担任南部战区海军援鄂医疗队副主任,奔赴武汉抗疫前线,连续作战三个多月,他不惧风险抢救病人,为武汉抗击疫情保卫战作出积极贡献。爱人王芳,现为市侨联主任科员,她热爱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积极与世界各地广东湛江籍外侨保持互动,成功组织多次爱国华侨子女到湛江开展夏令营活动。儿子李潇童,湛江市第八小学学生,多次评为三好学生,是一个品行优良、好学上进的孩子。李扬、王芳结婚16年以来相敬如宾,孝敬老人,善待邻里。用良好的家风培养好小孩,精心构建真情大爱、文明温馨之家,赢得单位、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彭那保家庭
2.彭那保家庭
彭那保的家庭是一个四代同堂、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彭那保爷爷注重家训,在家中制定了“彭氏家风”刻在墙上,大门上还雕刻着“叙和居”三个大字,以训为戒,以和为贵,铸就家人良好品质。彭那保爷爷和蔡月英奶奶都是古稀老人,老人家以身作则,常常为家乡做公益事,帮助困难家庭,为全家人树立厚德善行的榜样。两位老人深谙读书的重要性,克服家庭经济拮据困难、支持子女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现在,家中的五个儿子和儿媳们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中有从政的、有当老师的、也有经商的。孩子们爱岗敬业,要求进步,都是单位的骨干,其中在教育战线工作的4位都是优秀教师。目前家里有4位中共党员,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对党无限忠诚。二儿子彭连生和儿媳陈美平一家2010年还被授予湛江市“优秀书香之家”荣誉称号。
李华金家庭
3.李华金家庭
李华金一家来自坡头区南三岛。李华金自学成才,从普通的建筑工人努力奋斗成为一名一级建筑工程师。退休后,李华金决心发挥一技之长改变家乡面貌。他担任南三岛黄上村村长,凭借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经过认真规划、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和严格管理,将黄上村从偏僻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先进示范典型,其中改革创新、实在管用的建设经验,吸引湛江市各地村前来学习取经。黄上村先后获得湛江市“生态文明先进村”、“改革开放40周年平安建设示范村”等称号。李华金夫妇结婚40多年来感情和睦,家庭氛围融洽,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上共同照顾双方父母,让老人们安享幸福的晚年。李华金夫妇注重以德育人,重视对子女培养,让他们享受优质教育,个个成为优秀人才。长子和长媳为硕士,次子夫妇均为国家公派海归博士,从奥地利归国后现均在江南大学任职,三子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站进行科研工作。李华金一家出了三个博士和两个硕士,成为了南三岛乃至湛江的美谈。
全友芳家庭
4.全友芳家庭
全友芳的婆婆因病瘫痪多年,她无怨无悔地细心照顾婆婆,每天重复着端屎、端尿、翻身、擦洗、更换衣服、被单等,每天一口口喂老人吃饭、陪老人聊天,直到婆婆去世,没有一句怨言。全友芳每天早上5点开始送报工作,及时给干部群众送上最新的党报党刊。多次被评为湛江日报先进投递员,被选为湛江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和廉江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她热心助人。在送报过程中多次救助和帮助有需要的人。2019年7月,她在送报途中,发现一名老人晕倒在地,便毫不犹豫地上前施救,和热心群众一起将老人送往医院治疗。全友芳精心呵护自己的家庭、夫妻恩爱、孝老爱亲、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吴汉新家庭
5.吴汉新家庭
吴汉新的家庭是文明家庭典范,曾被评为“广东省五好家庭”“湛江市最美家庭”。吴汉新夫妇都是共产党员,他们敬业奉献、勇挑重担。吴汉新带领工作队扶贫攻坚,帮扶136户贫困户全部完成脱贫目标。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吴汉新作为先进典型代表在湛江市税务系统作巡回报告,他个人也被授予“湛江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吴川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吴汉新的父亲吴卫国曾任吴川市政协主席,退休后担任吴川市关工委主任,他积极倡导“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不让一个学困生落伍”的理念,他自己带头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捐款助学,成立扶贫基金组织,使扶贫奖教奖学在吴川蔚然成风,2016年父亲吴卫国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劳承印家庭
6.劳承印家庭
劳承印是遂溪县大成中学高级教师,妻子林春燕是遂溪县上艺艺术中心校长,夫妻俩相敬如宾,向上向善,书写着志同道合、文明之家的篇章。劳承印的父亲患有重病,他们借债给父亲治病,每天坚持到医院照顾父亲,同时兼顾教学,没有丝毫影响工作。妻子林春燕对丈夫家老小照顾有加,为大姐资助购房款,23年来和一个屋檐下的婆婆融洽相处,从未发生争吵。劳承印获“全国特色教师”“湛江市基层文化带头人”等荣誉。夫妇参与创作的舞蹈多次获省级以上奖项,2002年创办的艺术中心发展不俗,林春燕指导创作的节目曾获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他们为30多名困难学生减免学艺学费30多万元,劳承印夫妇还带动村民为本村小学捐建图书室,经常参加“送戏下乡”等公益活动。2020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劳承印受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邀请,不计报酬,创作文艺作品4个,为抗疫文化宣传活动作出贡献。劳承印家庭被评为2019年湛江市“最美家庭”。
田雪莲家庭
7.田雪莲家庭
丈夫向志伟是南海舰队高级工程师,经常出海执行重大任务。结婚10年,5年春节都不在家。他还执行了长达近700天的护航任务,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因为长期不在家,孩子3岁了还不能记清父亲是什么模样。然而,每当向志伟执行任务归来,都会悉心照顾妻儿、父母,献上军人真诚无私的爱。妻子田雪莲是湛江市二中港城中学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工作兢兢业业,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教学积极分子”“教研教改积极分子”等称号。作为军嫂,她是丈夫最坚实的后盾,在家细心照顾好老人、教育好孩子。2015年大儿子向栩浩在医疗事故中造成的一级伤残、中枢性神经瘫痪,至今生活不能自理。夫妻俩能坚强乐观地去面对,每天在家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从不言苦累。在巨大的不幸面前,理性对待医疗事故,不抱怨、不闹事,全家人相互鼓励,彼此关爱,共度难关,带给社会满满的正能量。
王松标家庭
8.王松标家庭
王松标、陈佳瑛家庭夫妻均为南亚所职工,双方都是共产党员。丈夫王松标同志作为科研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在芒果新品种选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以及服务三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作为第一完成人选育的“热农1号”新品种,每年可为地方创造2亿元以上的产值。他作为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对接帮扶雷州市乌石镇塘东村、那毛村,帮助村里编制项目资金方案,并长期对果农进行培训指导,为产业扶贫积极贡献力量。妻子陈佳瑛是南亚所党委副书记,近年来在南亚所环境改造、规范管理、创新改革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她带领30多名党员参加防疫工作,为最美白衣战士捐赠200多箱水果,所站疫情防控工作多次受到地方政府的表扬。儿子王梓杭从小培养了独立的生活能力,学习成绩优秀,爱好兴趣广泛,多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文明之星”和“优秀少先队员”,2018年获中国小金钟音乐大赛湛江市赛区器乐类“金奖”。
黎月秋家庭
9.黎月秋家庭
黎月秋现任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感染科ICU护士长,看着武汉危急的疫情信息,她毫不犹豫地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成为湛江市驰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队员。进驻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她与战友们以身涉险,奋战一线,与病毒抗争,拯救了众多危重病人,为武汉争取抗疫胜利作出贡献,获得“湛江市最美‘援鄂’护士”、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抗疫“先进标兵”、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抗疫“先进标兵”等称号。黎月秋的丈夫伍志强同志是湛江市赤坎区妇幼保健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每天带领着全院医务人员全面落实防控疫情部署,把别人赠与的一千个医用口罩捐给当地政府。在湖北来湛旅客隔离健康监测时期,李某小孩凌晨1点再度发热,伍志强跑了不少药店,终于给孩子送上急需的药品。伍志强全力支持妻子黎月秋送行抗疫,除了做好单位工作外,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关爱孩子的学习生活。他对妻子说:“你保护好自己就行,家里和孩子有我在,请放心!”
张伟娟家庭
10.张伟娟家庭
张伟娟夫妻均为单位中层干部。丈夫詹海龙是湛江市自来水公司信息中心主任。每逢台风来临之际,詹海龙都要到防台一线岗位待命,无法顾及家庭。作为妻子,张伟娟深刻体谅丈夫工作的重要性,独自在家照顾孩子,让丈夫安心抗击台风,得到自来水公司领导的赞扬。张伟娟现任湛江市第二中学分校校长,在2009年至2016年期间她在单位一直负责扶贫工作,由于成绩突出,单位多次获评市扶贫先进单位,其个人获评广东省扶贫先进个人。张伟娟带领女儿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时长达278小时,女儿詹韵琪乐观向上,学习自觉,成绩优良。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张伟娟夫妇双方父母已年过古稀,虽平时不在一起生活,但每逢老人生病时,夫妻俩均前往细心照顾。去年婆婆突然中风住院,夫妻两人轮流24小时照顾陪护,治疗及时得以康复,全家尊老爱幼,氛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