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记者体验做花草纸。 通讯员 安刚 摄
用老祖宗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手艺,亲手造一张纸,是怎样一番感受?日前,记者随湛江工艺美术协会几位老师一起走进廉江日禾民间工艺社,体验了一回手工造纸的乐趣。
百年工艺创新发展
廉江日禾民间工艺社位于青平镇斑鸠林油行门手造纸旧址。清末至新中国建国初期,这个偏远之地曾是闻名两广的手工业区,仅大型的花生油榨油厂就有十几家,生产的花生油畅销两广,“油行门”之名由此而来。
晒纸。
十九世纪初,“油行门”手造纸便以家庭作坊的方式出现,上百年过去了,手造纸不仅没有没落,而且传承发展了下来,到曹毅已经是第五代。他从抽屉取出一截老铜管,从里面取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小心翼翼地展开。这是他爷爷曹灼棠的手书,纪录了一段廉江与西安造纸的碰撞。
成纸捞浆。
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曹灼棠在广西柳州结识了从事手工纸经营的西安人郭先生,他见郭先生造的手工纸质柔软绵滑、有韧性,遂向其请教造纸工艺。郭先生爽快应允,倾囊相授,曹灼棠找来纸笔,当场记下工艺程序:“用白构树皮埋于淤泥用水浸泡半月,取出并洗净,然后用木棒擂浆置池中制成;纸、水料配比:一比三百,水多纸薄少则厚。取透纱布固定木框成网,取浆池内致悬泘,置网水中慢慢捞起,晒干轻压纸面取出纸。此纸质柔软绵滑,千年不朽蚀。”
曹灼棠得了造纸“真经”,如获至宝,回到斑鸠林村后改造自家的旧纸坊,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提升了造纸工艺和产量。慢慢地,这里的手造纸走出廉江,走向全省,并出口东南亚地区。
曹毅对这一段历史津津乐道,让他自豪的是,手造纸的技艺传承百年,到他的手上不仅没有没落,而且经过创新发展,已经开发出包括凹凸纹纸、花瓣纸、自然纤维纸、云龙纸、石印纸、麻丝纸、滴蜡纸、暗花纸共计八个系列的产品。
手工造纸工序讲究
在介绍了手造纸的历史之后,曹毅并不急着带大家参观工厂,而是把众人领到工厂旁边的一丛灌木边,随手将一条枝条的树皮扯下,在鼻间闻了闻,递给我们看。他说:“这就是构树皮,‘油行门’手造纸的原材料。构树是雷州半岛常见的植物,七枝八杈,长不高,当地人称它为‘不成材’。这种植物性味苦,有微毒,用它做纸,韧性足、防虫、防腐,放得越久越好。”
花草纸。
造纸有几道工序:先是采割生鲜构树皮。这里有讲究:端午节前和冬至节前一个月内是采割的最佳时机,因这个时期的树木吸收的水分主要在树身的皮与杆肉之间,水分聚在皮层,容易剥落,过了这两个季节的树皮很难剥下。选择半年期生长的构树嫩枝,剥骨留皮,越嫩的树皮纤维越细,纸质越柔滑。刮去树皮表层外皮,整理去除残缺黑点、伤口,成扎捆起来。
揭纸。
其次,隔氧处理构树皮。趁树皮湿润新鲜,将处理过的树皮成捆置于水下淤泥内,保持水深50一60公分以上,隔绝空气,浸泡约半个月,待构树皮的木质素和树皮胶完全分解后捞出,用水洗净,用石灰水漂白。
浆液制作。纯手工制作是将漂白好的构树皮用木棒槌擂碎捣烂后置于水池中搅拌成浆液。现在,工厂已经可用简单机械搅拌成浆液。但是,浆液中的纤维须保持在2mm长度左右,以确保证成纸后纸张的挺度和拉力度。
“一张A8开的手造纸,拉力可达6公斤以上。”曹毅说。
花草为材纸上作画
在造纸车间,十几个工人正在忙着,有的在采摘新鲜的草叶花朵,有的在制浆池里捞浆,有的在沾着浆液的纸网上做花草纸——把一朵朵鲜花、一片片草叶或叶脉放在网格的浆液上。
构树取皮。
“造纸还可以这样!”有人惊叹。
“这是花草纸,在造纸的过程中添加花草,纸干了之后,花草就成了纸上的图案和花纹。”曹毅说。
制作花草纸的过程是天马行空随意创作的过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浆液上“作画”,这里放一朵三角梅,那里放一片草叶或叶脉,形成美丽的图案。你甚至可以将玉米须、巴蕉须等植物纤维添加进去。纸晒干之后,这些添加的植物,成为纸的一部分,没准出来的是一幅综合材料的惊艳之作。
“在制作花草纸时,我也走过一些弯路。刚开始,我用干花做材料,后来发现,干花湿水之后,会‘流泪’,污染纸张。经过多次试验发现,新鲜的花材可以避免这个问题。”曹毅说。
随便什么植物叶子和花都可以添加吗?“要考虑纸的厚度,植物当然是以薄为好。”曹毅说。
人工一天捞纸数百张
手工成纸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曹毅把我们带到浆液池中,亲自示范。只见他系上围裙,先用双手在池中像游蛙泳一般把浆液往两边拨开数次,然后取过一个纸网,两手平衡执纸网打斜置入水中,均匀用力往怀中牵引、提升,网格上罩了一层均匀的乳白色纸浆。
打浆。
大家跃跃欲试。明明看似容易的几步动作,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你看,纸网上捞起的纸浆,有的厚薄不匀,有的太厚。失败的操作需要重来,只需将纸网反过来,在水中抖几抖,将网中浆液抖落,即可重新开始。
“捞纸浆也有窍门:下网前要充分搅拌,将纸浆搅起;下网时呈45度角,记得收网时挺腰、将纸网往怀中牵引;纸薄水多、纸厚则浆多。”曹毅说。
李吾铭是岭师美术与设计学院的书法老师,他一连试了四次,终于做出一张像样的纸了,一边摇着头一边叹息:“腰不好都干不了这活啊。”
曹毅笑了:“都是工多手熟的技术活,多练几次就好了。我们这里熟手的工人,一天能捞纸400-600张,如果做加花草纸,一天能做80-120张呢。”
在自己造的纸上试墨
时值夏日,太阳如火般炙烤,工人把纸网拿到后院去晾晒。半个小时后,这些手造纸就晒干了,老师们小心地揭下纸网上的手造纸——为了能辨认出自己的作品,他们在造纸时都分别做了小小的记号——端详着生平造的第一张纸,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纸上书画。
“这纸还真有韧劲啊,像布一样。”
“看着还可以,比宣纸厚实,不知道写字怎么样?”
此次造访纸厂的几位都是岭南师范学院与广东海洋大学的书法和绘画老师,专业决定了他们对纸有着特别的兴趣和钟爱,眼下,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在纸上试墨,感受墨与纸的和谐度。
李吾铭正襟危坐,取出了自备的笔,在纸上画了几株兰草,岭师另一位书法系的老师刘永胜也拿出笔,在纸上题了一行字:“还可以啊,介于生宣与熟宣之间。”
围观的人,纷纷拿过笔,也欲在纸上一试。能自己做一张手造纸,然后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墨宝带走,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对于书画家来说,墨宝当然能保存得越久越好,找到一家能私人定制的纸厂,厚薄随心而制,这真是太牛了!他们希望下一步组织学生来这里体验,或者邀请曹毅把手造纸带进“岭南手作”。曹毅一概表示欢迎,他说:“手造纸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当在时代中创新发展,让更多人认识它、使用它,我余生都将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