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区驻营仔镇大山村委第一书记陈春华:
“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扶贫工作队!”搬进了新屋的单亲母亲苏亚娇,握着禅城区社保局驻营仔镇大山村委第一书记陈春华的手,激动地说。
苏亚娇是一位单亲母亲,以务农为主要生活来源,子女均在校读书,与叔伯共住一间80平方米的平房,生活十分艰难。2016年5月,刚刚来到大山村的陈春华了解这一情况后,为苏亚娇申请到国家补助资金4万元,同时又争取到帮扶单位补贴1.8万元,帮其建起了一幢两层的楼房,并为其子女申请获得教育专项补助。现在,苏亚娇已有两个女儿毕业出来工作,一家人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陈春华派驻大山村四年多的时间里,期间父母多次患病住院,全靠妻子一人照顾家庭,但是他克服了家庭种种困难,在大山村安心驻下来:“看着那些贫困户生活这么艰苦,自己个人的事情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他是贫困村民的“贴心人”
陈春华总是把扶贫工作放在心上,把贫困户冷暖放在心底。他带领扶贫工作组进村入户深入调查,逐一摸清了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然后因人施策,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66岁的低保户梁调,原有两个儿子,但一个已经去世,一个如今患病卧床不起,两个孙子还在上学。一家的生活支出全靠她每月数百元的低保收入。陈春华了解到梁调的实际情况后,为其孙子申请了每人一年3000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补助,还安排她到大山村委合作社的水稻种植基地务工,每月有2000元收入,大大改善了家庭的生活。
贫困户黄华春全家年收入仅3000元,仅靠耕地养家糊口。陈春华了解实际情况后,为他的孩子申请了教育补助,并给他免费提供了10亩田的谷种和一些鸡苗,还介绍其妻子到东莞务工。日子越过越火红的黄华春着手建起了新房,过程中陈春华帮其申请到国家补助和帮扶单位补贴5万多元。
为了改善大山村的村容村貌,陈春华带领扶贫工作组多方努力,修缮了村委会办公楼,建设了北槎围村文体活动中心,同时还建设了2个公厕、6个垃圾池,建设了980米村道硬底化,实施了村村通路灯“光亮工程”。
他是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既要输血,更要造血。”陈春华来到大山村,确立了“盘活固有资源、开发新兴产业、做好投资项目”的帮扶发展思路,开展了立体养殖、光伏发电、投资当地优质企业湛江水务集团、投资廉江市扶贫产业园等四个扶贫产业项目。
立足传统绿色产业,大山村确立“合作社养殖生态猪、生态鸭、生态鱼,种植生态果蔬,贫困户散养走地鸡”的主导发展产业。去年,大山村300头生态猪销售额和利润分别达到65.86万元、9万元;20亩优质水稻共收割稻谷1.7万斤,实现利润1.5万元;贫困户散养走地鸡,每户增收约4500元。
争取省专项资金112万元,大山村在村委会、文化楼和学校等建筑楼顶安装了95千瓦光伏发电,已接入南方电网获益,项目预计收益12.5万元/年,户均增收约2500元/年,收益期约25年。
此外,大山村还向湛江水务集团投入163.99万元(为期5年),每年收益约10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年;向廉江市扶贫产业园投资182.279万元,前三年每年收益约为12.75万元,户均增收约2500元。
他是乡村振兴的“助攻手”
“扶贫先扶智,我们要提高扶贫对象的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确保脱贫不返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文化力量’。”陈春华说。
在陈春华带领下,大山村将技术扶贫作为增强贫困户脱贫能力的关键抓手,积极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四年多来,扶贫工作组举办了肉鸡养殖、水稻种植、家政服务、服务礼仪共4期培训班,共吸引了贫困户248人次参加,共发放培训资料及宣传单张500余份,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加快贫困户增收的步伐。
大山村还辅助落实广东省有关教育政策补贴,全村66名贫困户子女享受到生活费补助及学费减免,确保贫困户适龄子女不因贫困辍学;利用行业资金68万元,建设了大山小学公厕、环形跑道、篮球场等,为大山小学捐赠了20台电脑、170套课桌和60套书包,大山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禅城区驻新民镇黄竹垌村委第一书记刘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搭好台,就看你们唱戏啦!”夏日炎炎,新民镇黄竹垌村的扶贫制衣车间里更是一片火热,只见纺织机器响声不断,制衣工人忙个不停,一件件漂亮的童装被生产出来,然后打好包装,准备发送到400公里外的佛山市。
这是佛山市禅城区对口帮扶黄竹垌村带来的产业扶贫新希望。黄竹垌村扶贫制衣车间以来料加工的形式,探索“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扶贫新路径,让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带动村民共同劳动致富。扶贫车间工人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村集体每年预计也能增收20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禅城区驻黄竹垌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君说:“对于那些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我们为他们搭建创业就业的平台,鼓励他们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收,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
“禅城以制造业发达著称,尤其是针织、童装产业更是全国有名。”刘君和当地干部一起探索让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黄竹垌村充足的劳动力可承接禅城服装产业链的外溢,发展相关产业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双方形成互补。”
在禅城区人大办驻村扶贫工作组、南粤银行等单位的支持下,黄竹垌村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投资60多万元建起扶贫制衣车间。刘君还“三顾茅庐”,请回了村里外出务工多年、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的能人黎金妹。黎金妹带着部分贫困户,到佛山的制衣厂学习了一个月,把佛山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村里。
2019年12月,黄竹垌扶贫制衣车间正式开工。据了解,黄竹垌扶贫制衣车间已吸纳了当地32人就业,其中贫困户14人,人均月收入达3000多元。今年继续加大投入扩建车间,届时还可增加30多个就业机会。已过不惑之年的陈妹说:“来扶贫车间打工,收入是原来的10倍,在家门口上班,还能兼顾家庭。”。
有一种方法,叫“靠勤劳脱贫”
黄竹垌村一直以来都有着种植蔬菜的传统,丝瓜、豆角等曾大量北运,不少村民都有种菜的“看家本领”。于是,刘君和村“两委”干部进行了深入探讨,制定了“一户一策”的精准脱贫路子。
雷权光是村里的种菜好手。但4年前,他每月收入只有300~400元,还要供养孩子上学,负担沉重。刘君一方面为其子女申请了教育扶贫补助,解决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鼓励他扩大蔬菜种植面积,靠自己双手实现脱贫致富,并帮他申请了1万元专项资金。
“现在1亩地至少可产6000斤的辣椒和丝瓜。”经过半年投入与细心栽培,雷权光种植的蔬菜面积增加了2亩多,年收入达6万多元。
黄竹垌村民都有闲时养鸡的习惯。刘君便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实施“扶贫鸡”项目,每年为村中贫困户发放鸡苗、饲料,传授养殖技术,并与广东顺德汇盈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土鸡销售合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这一项,贫困户每年可以增加约1500元的收入。
此外,黄竹垌村还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投入约70万元打造综合性鹌鹑养殖基地,转租给有丰富经验养殖的承包商,并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养殖基地打工,使他们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下一步,我们将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来源,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刘君说。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禅城分局驻风梢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蔡红辉:
“我来这里,是要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禅城分局驻风梢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蔡红辉在2016年4月自告奋勇地提出申请,成为佛山市新时期精准扶贫对口帮扶队伍中唯一的驻村女干部。四年多过去,她俨然成为河唇风梢人。
迎难而上,迅速转变角色
蔡红辉在城市出生、长大,是地道的“城市妹”。她提着简单行李来到风梢村那天,坑坑洼洼的泥路首先给她下了一个马威。到了村委会,看到破旧的外墙上长满了青苔,屋顶漏水,屋内湿漉漉,蔡红辉并没有打退堂鼓:“条件艰苦算什么?我来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而是要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
她直面困难,应对挑战,严格要求自己,迅速转变角色——草帽戴上了,裤腿挽上了,摩托车开起来了,本地话也逐渐学会了。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白天入户走访,了解情况;晚上在简陋的宿舍里编辑资料,写扶贫日记,谋划脱贫出路。
看着蔡红辉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泥水一身汗水,村民们都亲切称她“辉姐”。
蔡红辉经过多方实地调研、反复推敲,积极引入社会企业力量投资发展,重点在农产品种植及在养殖方面下工夫,推动扶贫产业项目落地。目前,风梢村共有种养、资产扶贫帮扶项目40个。
风梢村被誉为“黄皮果村”,但大部分人种植的是杂果,经济效益不明显。蔡红辉和村委干部商量后,决定引进黄皮果树改良项目,完成贵妃黄皮果的嫁接。今年夏天,贵妃黄皮果丰收在望,价格将比未嫁接前的杂果高三、四倍。
2017年3月16日,广东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组对风梢村的扶贫工作进行考核,对驻村扶贫工作队给予了高度评价,还特意表扬了蔡红辉“巾帼不让须眉”。
全力以赴,巩固扶贫成果
如今,风梢村委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各自然村通村道路实现硬底化,自来水全面普及,卫生厕所基本普及,环保垃圾屋也建起来了,一批批扶贫产业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
风梢村离有机养殖生态村的目标越来越近: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收益2万元;化州橘红种植项目每年获得8%利息即58400元;澳洲龙虾养殖基地产业化项目,所得利润每年按60%作为建档立卡有劳动力贫困户分红、40%壮大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罗非鱼养殖基地所得利润每年按10%收益,100%作为建档立卡有劳动力贫困户分红;黄皮果树改良项目成效显著,经济效益可观。
2019年风梢村实现脱贫率100%,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7765.35元,无劳动能力贫困户39户46人全部纳入政策性保障兜底,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热爱农村、热爱扶贫的蔡红辉希望农村变得像城市一样美好。她的目光非常坚定:“就算脱了贫,该扶的还接着扶。下一步任务依然艰巨,要在巩固提高上下功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