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吴川市吴阳镇秧义村迎来一批游客,他们原本是来游览“十里荷塘”风光的,但当看到村中别具一格的家禽圈养区时,流连驻足、赞叹不已。圈养区通水通电,集中全村家禽,一户一个鸡鸭舍,让鸡鸭入住“生态别墅”。鸡舍内通风透气,没闻到异味。场地四周广种水翁蒲桃等风景树,鸡鸭乐在其中,享受这一抹绿意与清凉。(据7月27日《湛江日报》)
读罢这则消息,笔者陷入深思之中。过去,乡村散养家禽习以为常,这污染了环境。在乡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处理好村民养的家禽是一大难题。为了改变村民散养家禽的陋习,引导他们科学圈养家禽,各地乡村频出奇招。笔者曾在一些乡村见过鸡住的“小洋楼”。只见离地面几米高的架子上筑着一座木制的小屋,一个小巧别致的木梯架在小屋上,几只鸡正悠然“拾级”进入“卧室”;小屋周围用渔网围起一个“鸡的乐园”。对此,主人很得意地说:“给鸡建‘小洋楼’,并圈养起来,既可净化家居,又能减少细菌对鸡的入侵,鸡瘟比以前少了。”无论是鸡住“小洋楼”,还是鸡鸭入住“生态别墅”,都彰显了环保理念,是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鸡住“小洋楼”,鸡鸭入住“生态别墅”,看似都是小事一桩,却体现了可贵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正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反观一些乡村,有的村民热情高涨,勤于动手,却疏于动脑,一味沿用别的村庄模式,没能体现本村特色;有的地方甚至还停留在“拆旧屋,建新房”的水平上,导致乡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怪圈。
说到底,鸡住“小洋楼”,鸡鸭入住“生态别墅”,都是村民智慧的结晶。这启示我们,乡村振兴呼唤创新精神。只有多动脑筋,巧花心思,因地制宜,才能创出特色,造出亮点,不断开创乡村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