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彬(左)在直播带货。 那毛村供图
清新雅致的竹栅栏、乌石修建的围墙、争相开放的各色花朵……村口的福平公园如今成了那毛村的地标。雷州市乌石镇那毛村在扶贫工作队的精准帮助下,靠种植番薯走上致富之路,村集体经济也从“一毛”都没有到收入30多万元。目前该村注册番薯、番薯粉、小番茄、青枣、芒果5个绿色食品。2019年,那毛村52户贫困户共200人实现脱贫,那毛村也退出了省定贫困村的行列。
番薯:沙土地里的“金饽饽”
“看,这就是我们的小黄薯!靠着它,我连续几年都领到分红啦,这真是地里长出了‘黄金’!”在省农业厅驻那毛村精准扶贫工作队近3年多的努力帮扶下,该村种植的福平牌心香小黄薯,远销内蒙古、河南、上海、浙江等地,大受欢迎,供不应求。
那毛村地处雷州半岛西南,北部湾东岸,是广东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200人。土地贫瘠,耕地不足。“靠这点地脱贫,除非能种出金子来。”2016年4月,刚来到那毛村,广东省农业厅派驻那毛村第一书记彭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精准扶贫工作队采集土样,对肥力状况和清洁程度进行全面诊断,发现土壤较独特,为典型滨海沙质土,适种番薯。
为寻找口感最好的番薯,扶贫工作组精心研究最终选择了最适合那毛村种植的心香小黄薯。同时,那毛村成立了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此为平台优选适销品种,全程技术指导,全程绿色管控,保价包销,全村参与。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动员种植心香小黄薯,提供免费机耕、赠送薯苗、全程技术指导和保价收购优惠政策,评选种薯能手、种薯状元进行奖励。通过各种激励带动,那毛村带动贫困户和非贫户参与种植番薯300余亩。贫困户李喜共种植了3.2亩番薯,分不同批次上市,收益1万多元。他兴奋地说:“我们农民总算迎来了好日子!”
“我们的番薯全部是有机肥种植,可带皮吃,含糖量不高,口感好。”彭彬介绍,该村种植的福平薯主打绿色无公害,小黄薯越小越贵。最小的只有成年男子中指一般大小,被称为“黄金手指薯”,售价可高达18元/斤。番薯产业已成了那毛村一张名片,“福平”牌黄金手指薯和那毛红薯粉丝更是获“农博会农产品金奖”、“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番薯金奖”等称号。
抱团:新时代振兴扶贫产业联盟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摘“穷帽”拔“穷根”后,如何把农产品种养得更好、卖得更好?为提高番薯产业附加值,经过两年多筹备,那毛村合作社从近两年盈利资金以及部分项目资金中开支,共投入200多万元,建成那毛村番薯加工厂。那毛番薯产业,再一次实现华丽转身。
2018年8月17日,那毛村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那毛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番薯加工厂开始试产。该村邀请了41个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相关负责人到场,并成立了粤西首个新时代振兴扶贫产业联盟,建立产业联盟数据平台,结束了长期以来粤西地区各贫困村单兵作战的局面,实现“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更好地带动贫困户脱贫。
彭彬说,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各个贫困村都加快发展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对发展贫困村经济、促使贫困户长效脱贫、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大家也都面临着一些困难,如缺少稳定的市场渠道、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市场感知能力差、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低等等。
“为了提高扶贫产业发展质量,巩固成果,我们倡议成立‘新时代振兴扶贫产业联盟’,期待成员之间能彼此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彭彬说,倡议发出后,精准扶贫单位纷纷响应,已有23个扶贫单位加入扶贫产业联盟。
彭彬认为,精准扶贫的增收来源关键靠产业发展。各个贫困村、农民专业经济组织以及产业载体联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产业互补、信息交流、供销合作的良好态势,实现1+1>2的效果,从而带动贫困户脱贫。今后,扶贫产业联盟将成为贫困村、农民专业经济组织联系社会大市场的纽带与桥梁,可以帮助贫困村与市场沟通需求,推动贫困村农产品对接市场轨道,开拓更多销售渠道。
直播:带货过万斤农民变网红
为了抢在青枣和圣女果采摘期结束前再创销量,今年疫情期间,经省农业农村厅的统一部署,在广东农产品采购商联盟秘书处的指导下,驻村工作队参加了“保供稳价安心”战疫行动,带领那毛村民勇于尝试“视频直播带货”销售形式。
连日来,那毛农民们忙着在田间地头做直播,俨然成了那毛村的网红。白天,在平台搞“带货直播”,向广大网友推介那毛村圣女果的鲜美;晚上,卖力地在“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直播那毛青枣的脆甜。据统计,每一场次的直播至少有6000多人在线观看,有网友互动留言“小番茄很好吃”“青枣好吃”等等。两场的直播下来,那毛村的“粉丝”就为村增加了3万斤的农产品销量。
“带货直播”销售形式引发了那毛村农户的浓厚兴趣。越来越多村民不禁感叹,“原来足不出户也可以推销”“要在村好好学搞直播才行”“直播带货,地里的东西不愁卖了”。
村民:心怀感恩乐于奉献
今年疫情期间,在英德市碧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支援疫区第一批农产品名录里面,那毛村获得了15吨的农产品订单量。支援疫区15吨的农产品的采购订单,不仅解决了那毛村果农们的销路问题,带动了至少8名贫困户上岗,还涌现出感恩社会的村民。
李喜原为那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得知要为疫区一线打包配送农产品时,主动要求参加劳动,并动员自己的妻子参与。“不用工资都行,我困难的时候,党和国家都帮助我。现在大家共患难,我很乐意出一分力。”李喜如是说。
据了解,李喜的腿有残疾,因为缺土地、缺技术和缺劳动力致贫。在驻村工作队精准帮扶下,他加入那毛村合作社,从普通社员做到理事会成员,从无一技之长到种番薯能手,从普通村民到担任村保洁员,从破旧的茅草房到建立新房,李喜的成长实践了勤劳能脱贫的道理。2018年,李喜被评为“湛江市十大脱贫明星”,2019年底,李喜一家达到了贫困户退出标准,实现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