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学上”是基础,“上好学”是关键,也是家长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市通过多种有效举措,缓解“入学难、入园难”的问题,确保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据8月15日《湛江日报》)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市民对教育的获得感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说,在湛江,“有学上”已经不成问题。但正如报道上说,“有学上”只不过是基础、是底线,而“上学好”才是关键,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
必须正视的是,当下不少家长和学生依然困惑于择校与否,依然面临着“入学难”。这种“入学难”,倒不是说孩子就没地方读书了,而是优质学位一位难求。特别是对在城区打拼的双职工家庭而言,能不能让孩子进入一家公办幼儿园,能不能让孩子上一所大家认可的好小学、好中学,甚至成了检验人生是否成功的一个基本标准。家长的教育焦虑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教育现状,距离报道中真正意义上的“上好学”,恐怕还有一段距离。要把湛江教育搞好,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不要自欺欺人。
“上好学”当然表明湛江人对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要求提高了,但也直接指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不充分、不均衡。如果身边的都是清华北大上交复旦,那么估计所有家长都会说“随便上哪家都可以”。问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远不足以满足公众需求,特别是优质的教师资源不足、本就不足的资源又过度集中,这导致了新一轮的不均衡。虽然我市出台了“县管校聘”的管理办法,但目前效果并不明显。
报道中也提到了“民办摇号”避免掐尖的问题。笔者当然认同“摇号招生”是一个进步,因为这是对民办学校自由筛选优质生源的一种修正。在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下,优质生源的分布将更随机。同时,无论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会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本身。而对于学生来说,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不用“拼爹”也不用被竞赛培训“绑架”,就可以获得去“好学校”读书的机会。当然,这是以公平公正为前提的。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摇号招生”尽管比旧套路公平,但它始终不是“最优解”,治标不治本。要让孩子“上好学”,不能只靠“摇号招生”,不能止步于考虑怎样更公平地分配稀少的优质学位;而是要打造更多好学校、培养更多好老师,促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摇号招生”只能解决“不均”,而“上好学”要求我们解决的是“寡”。只有不满足于“寡”,拥有正视问题的态度和勇气,才谈得上认清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