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退休后,笔者每年要进行一次个人身份测定,目的是证实个人的存在,第二年才能继续领取社保金。以往每年都要到赤坎区行政服务中心现场办理。又是照相,又是录取指纹,然后递上身份证,通过机器测试确认你的存在,程序复杂,费时费力,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出行还不方便,就是到了服务点还得排队等候。现在好了,一部手机在手,按要求操作,指尖点击间,几分钟即可验证完毕。特别有些卧病在床的老人,躺在床上都可进行指尖验证。而那些久居外地的老人,再也不用每年跑回当地刻意去做身份证明。
我们常说现在是信息社会,我们进入了智能时代。一部智能手机可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线上聊天,大小事都可搞定。高科技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方便,年轻人尽享智能先机,对新技术、新产品游刃有余。而作为老年人可就不一样了。同样拿着智能手机,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就知道打电话、看微信,其它功能基本没用上,有些是不会用,有些还不敢用。笔者去办理老人资格认证时,柜台工作人员就递给你一张图,让你自己在手机上操作。笔者倒是没被难倒,很快便完成。但看到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年老眼花,使用智能手机按图一步一步操作确有难度。抗击疫情期间,外出扫健康码,程序挺复杂,还真难倒不少老人。最近,笔者在某酒店就餐时从订菜到结帐全程都是顾客自行用手机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点错,加上字又小,不戴眼镜还真看不清,直接考验老人的脑力、眼力。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两亿五千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因为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造成老人“触网不易,正引起社会关注。笔者认为,社会发展不应忽视老年人,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帮助老人适应智能时代,共享科技红利。要制作一些以老年人为目标人群的智能手机和应用,手机的软件开发要方便老人,做到操作简便,功能不减,容易上手。如手机微信显示的字号都要粗黑醒目,便于一目了然。在一些特殊部门,如行政服务中心、银行、医院等要设有志愿者服务岗,有人现场指导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去挂号、交款、办理各种业务。要给老人多些耐心、多些关爱、多些尊重。使老人尽快融入智能生活,享受到热情周到的公共服务,让智能手机伴随老人度过幸福愉快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