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干净的村道、鳞次栉比的楼房、开阔宽敞的文化广场,这是名利村村容村貌的真实写照。火红红的朝天椒、黄澄澄的玉米、绿油油的西葫芦、金灿灿的稻谷,这是名利村农业丰收的盛况。嬉戏打闹的儿童、谈笑风生的村妇、怡然自得的老人,这是名利村幸福生活的场景。
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从环境脏乱差到整洁有序、绿树环绕,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驻点扶贫单位的帮扶下,吴川市兰石镇名利村强势逆袭,向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阔步迈进。
干群合力 人居环境整治增颜值
走进村子里,宽阔的村道旁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还间隔有序地立着两排崭新的太阳能路灯,路灯上系着红彤彤的中国结,乡村颜值倍增。“我在这条村生活了20多年,做梦也没想到,名利村有一天会变得这么美。这都多亏了人居环境整治。”名利村陈姨激动地向记者介绍着。
据了解,名利村位于吴川市兰石镇袂花江畔,与茂名市小良镇接壤,下辖1个自然村,全村2230人,415户,村民主要以传统的农耕为生,过去曾是省定贫困村。
近年来,该村在兰石镇政府的指导下,迅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行“三清三拆”,对村里的生活垃圾、村内河塘沟渠、农户庭院空间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清拆,室外厕所改室内厕所;全面开展乡村绿化行动,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不仅党员干部带头干,村民也积极参与,有一些家里青壮劳动力不在家的,还特意叫了亲戚过来帮忙。”村干部杨敏向记者介绍,干群合力干劲足,如今名利村全村实现了道路硬底化,建设起了污水处理系统,路灯,公厕和广场等,乡村“颜值”大大提升。为了让名利村“颜值”保持在线,村里还聘请了卫生保洁员,每天定时清理村里的垃圾。
精准扶贫 强了产业富了民
记者在入村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村民张伯几年前因身体原因,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看病,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困难户。而过去在名利村,这样的贫困户有127户之多。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单位湛江港集团的帮扶下,名利村凭借产业带动,帮助他们摘下了“穷帽子”。
名利村所在的兰石镇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种植的红米特别受老百姓欢迎。可是,在扶贫企业下乡之前,因种植比较分散,缺乏资金,更缺乏技术,红米的收成并不好。对口帮扶单位和企业的到来,贫困户们迎来了脱贫的曙光。
不兴产业穷根难拔,不壮产业富不长久。“穷则思变,乡村振兴主要靠产业,我们领导干部要帮农民想法子开路子,利用名利村先天与后天的资源优势,把产业搞起来,农民生活才有保障,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扶贫单位湛江港集团驻村干部李观文说。
2018年,由帮扶单位湛江港集团注入帮扶资金,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由兰石镇鑫名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贫困户参与共同建设经营,与广东东农实业有限公司签订加工包装协议品质保证、包装精致。以外,合作社开展促销和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在扶贫工作队和镇村各方努力下,名利村的红米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名利村红米也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农忙时,村里总会优先照顾我们贫困户,让家里有劳动力的人去种植基地务农,一天100元,每年还有分红。”张伯告诉记者,在扶贫单位的帮助下,已成功摘下了穷帽子。
除了红米种植基地,村里还开展了渔网厂的产业扶贫项目,丰富了乡村产业结构,也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统一培训编制技巧,学习手艺,“授之以鱼”的同时更注重“授之以渔”,让贫困户不再返贫。
乡风文明 文化浸润乡村气象新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形神兼备才能活灵活现,而文化振兴就是乡村振兴的魂魄之所在。
在各级政府的扶贫单位的帮助下,名利村颜值提升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近年来,该村还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气质”。走进名利小学,昔日破破烂烂的科室和课桌早已不见,换做现代化的教学楼,配备完善的图书室、仪器室、电脑室,各类教育设备应有尽有。
孩子们的教育不能落下,村民们的文化需求同样不能忽视。村委还设立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党员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上有健身器械,篮球场,隔壁还有个戏台正在搭建中。正在文化广场跳着广场舞的梁大妈满意地说:“每晚吃饱我都会来这里跳舞和大家聊聊天,就等这个戏台搭好了,还能看看我们传统的粤剧呢!我生在解放初,风风雨雨几十年,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了。”
村干部杨敏说:“文化活动丰富了,也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来,为乡村建设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感觉我们的村子比以前更有活力了。”
乡风文明吹拂,村民的文化娱乐丰富了,家庭纠纷少了,邻里和睦多了;陈规陋习少了,良好风气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休闲健身的多了;不文明行为少了,参选文明户的多了……在党建引领和制度约束下,名利村争先创优蔚然成风,一幅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美丽画卷在名利村展现,小康生活之路顺利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