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明亮的警服,一口流利的方言,身上“时常挂着几只小猴子”。2020年第一学期,湛江边检站支教民警农卫甲成了八吉小学的“新坐标”。下课铃一响,欢脱的学生们奔跑着、跳跃着,扑到健壮敦实的“警察叔叔”身上,教室里、操场上到处洋溢着银铃般的欢笑。
年初,国家移民管理局启动定点帮扶支教工作,心系家乡建设发展的农卫甲主动请缨,经过层层遴选培训,于今年5月进驻广西三江县同乐乡八吉小学,成为一名支教民警,担负学校三到五年级的英语、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教导,许多一开始连26个英文字母都背不下来的学生成绩取得了显著进步。而且,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和社会团体参与到他的支教“朋友圈”中,为扶贫助学事业奉献爱心。
亦师亦友的“学生朋友圈”
来八吉小学报到的第一天,学生们就对这位穿着警服,还去食堂帮厨“露了一手”的新老师农卫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课铃一响,他们就像一群小蜜蜂一样围在农卫甲身边,叽叽喳喳不停地问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农卫甲哭笑不得地向我们介绍:“一开始,学生们总是喜欢猜我的身份,有说是开飞机的,有说是海军的,有说是抓坏蛋的,还有说是厨师。”
这份“神秘感”带来的好奇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动力。课堂上,他们眼睛瞪得像铜铃,格外认真地听课,生怕错过了农卫甲的授课内容。但也有些孩子注意力并不集中,上课总是走神。农卫甲深知,支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尽力融入这里的环境,做一名“当地人”,才能取得学生、家长和村民的信任。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工作之余农卫甲就到学生家里帮忙割草、采茶,和家长谈谈孩子在校的表现,关心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
有一次,农卫甲到学生家里的茶园帮忙,由于采摘茶叶只取顶端初展的细嫩芽叶,初次尝试的农卫甲手忙脚乱,采了大半天也只摘下了2斤,而一旁的学生双手并用,采下来的茶叶是农卫甲的2倍多。“原来老师也有不会的东西”,这个小秘密拉近了这位学生的与农卫甲距离。一来二去,农卫甲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上课时是老师,下了课是朋友,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好感,成了许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有些学生还问农卫甲警号是不是他的号码,说以后他走了,要是想他了就给他打电话。学生的天真可爱深深感动了农卫甲,“支教其实是一个育人、遇己的过程,不能带着‘来帮助他们’这样的想法,而是要与孩子们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助力发展变化的“边检朋友圈”
农卫甲成长于广西崇左十万大山,对山区生活并不陌生,但初次从县城前往八吉村的路途中,看到雨季四处滑坡塌方、湿滑泥泞的山路,农卫甲暗自将八吉村和自己小时候的家乡相比,似乎这里的环境还要更艰苦。
学校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并不发达,老师们办公的桌椅是十多年前窄长的旧木桌,学生们课余时间争相传阅 30 多本泛黄脱线的课外读物,体育课上学生们也只有 3 个边玩边打气的皮球扔来扔去。最让农卫甲心疼的是孩子们的双脚。雨季里各个自然屯前往八吉小学的山路大多泥泞不堪,孩子们心疼鞋子会被弄脏,大多打着赤脚步行 50 分钟上学。有时出发晚了,孩子们只能一路满头大汗地飞奔到学校。
“希望大家能够奉献出一份爱心,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6月5日,在湛江边检站的呼吁下,驻地30多家友邻单位、企事业团体纷纷慷慨解囊,向八吉小学的孩子们捐赠了248双运动鞋。湛江边检站也向八吉小学定向捐赠资金8万元为八吉小学翻新教学楼,捐赠水杯、签字笔、书包、文具300余套,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跳绳等体育用品100余件,捐赠2台空调及10个电风扇,捐赠图书2000余册,援建一间图书阅览室,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用品。
提升教学效果的“智囊朋友圈”
八吉小学地处偏远,师资力量极度缺乏。全校只有10名在岗教师,大多数兼任2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每人每周至少上课二十节。第一次上课,农卫甲就发现,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基础非常薄弱,英语发音带着浓重的“侗式”腔调,语法知识更是不成体系,有的学生甚至不清楚英文字母有多少个。面对这种情况,农卫甲只好一边教授相应的语法知识,一边教学生英语发音,帮助学生打牢学习基础。
白天的教学任务繁重,一天至少4节课,到了晚上,农卫甲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常常要忙碌到半夜一两点。八吉村的电力供应并不稳定,遇到刮风打雷的天气往往会停电,农卫甲准备的幻灯片课件往往就会派不上用场,改由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得知这一情况,农卫甲所在执勤队的民警们成立了“智囊团”,承包了农卫甲的幻灯片课件制作任务,有些师范专业毕业的民警还联系了曾经的同学,广泛搜集了许多教学课件,为农卫甲备课授课开拓了思路。湛江边检站积极联系驻地共建学校,搜集精品课、公开课教学录像。遇到合适的教学内容,农卫甲就在课堂上一边播放教学录像,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有学生普遍疑惑的内容,再停止播放录像自行讲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发现,有时候自己能回答的问题,城市里的孩子不一定能回答得上来,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大大提升。
在农卫甲的教导下,学生们的成绩有了稳步提升。回到家里,都会向家长宣传老师教得有么好。走在村里,许多人直夸农卫甲,说孩子遇到了好老师。
学生们的夸奖和家长的信任让农卫甲深受感动。“这里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不爱学习,相反,他们大多都很好学,只是缺少一个好的引导。家庭的引导很重要,有一个给他们精神力量的老师也很重要,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回到这里,继续支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