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有个群又要开始“营业”了,没错,就是“家长群”。
新媒体的发展让家长群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但是信息响不停、刷屏频率高、数量种类多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一定困扰。如何务实高效地利用家长群成了家长、老师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家长:一开学就加了10个微信群
新学期伊始,班级“家长群”立马炸开了锅,几分钟没看,消息翻过了好几页。“群里的消息从晚上到第二天上午一直连绵不绝,手机提示音就没停过。”有家长调侃,“家长群分分钟让人觉得情商不够用。”
采访中,家长们普遍表示,孩子班级至少建有五个微信群,每次打开微信总有点不完的消息,学校发一条通知,家长们就忙不迭轰炸式地回复,一条接着一条蹦个没完。
一年级新生家长陈女士更是强烈的不适应。“开学不到一周,手机里一下多了好些群,班级通知群、班级交流群、纯家长群、家长小组群、语数英打卡群、午托群、校园社团群,还有学校官方小程序……”陈女士无奈地说,“一遍点下来,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
“手机一直响个不停,只好设置成免打扰。”二年级学生家长陶妈妈支招道。设置免打扰,不担心错过重要信息吗?“怕啊!所以一有空就得慢慢翻着,‘爬楼梯’找信息,特别头大,但也没办法啊,退不得,更不容错过。”陶妈妈哭笑不得地说。
“我家还有两个孩子,天天被群信息轰炸。”记者采访发现,除了校内群,家长还有校外的各种培训班群,加上原有的工作群、家人亲戚群、不同阶段的同学群,家长们纷纷表示眼睛忙不过来。家长吴先生说,开学后又置顶了家长群,结果打开手机发现第一页全是置顶,原先置顶的老公、闺蜜、工作群已经被完全“淹没”了,置顶变得毫无意义。
老师:信息不停患上手机恐惧症
家长群不仅是家长们的交流工具,也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阵地。
在赤坎一所小学当班主任的陈老师,每天微信上的信息从不停歇,以致于觉得自己患上“手机恐惧症”,因为每在群里发布一条消息,就会收到家长们轰炸式的回应。
还有一位老师向记者展示了家长群截图,自己让家长报出孩子姓名、座位号,结果底下一群家长跟风回复“好的,谢谢老师!”面对家长群的“神操作”,老师哭笑不得。
伍老师是开发区一名幼儿教师,她向记者反应,她每天都需要把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发布到家长群里,家长群上就如同一个幼儿园直播平台,如果有家长看不到自己的小孩还会让老师专门拍摄,这样无形中给老师们增加了许多任务。从定期举办家长会到现在手机实时家长会,老师们手机里的消息与问题同样应接不暇。
“一开始我会在群里发些孩子上课的照片,就是随手拍了发。”新来的君君老师告诉记者,“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做错了。”为啥呢?因为发现照片中没有自己孩子的家长就会在群里问她孩子的情况,其他家长看到了,也会跟着问,“君君老师,我的孩子现在在干嘛呢?”要是不理,家长还会继续问。“我现在再也不敢随手发孩子的照片了。”君君老师说,“要发就发个集体照,一个也不落下。”
调查:家长群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家长群过度讨论惹人烦,那家长群里该说啥呢?记者采访的班主任老师全都选择了“没正经事别在群里说话”。老师说,家长微信群其实就是一个通知群,不是沟通群,没事的时候希望家长在里面不要发任何内容,有什么问题最好私信沟通。
此外,老师最反感家长“发负能量的信息”。一位老师说,有的家长在群里发布信息时,有可能招来其他家长的攻击,群内吵架也会发生,这是老师最不希望看到的。
随后记者也将此问题在50多人的微信群中做了调查,里面都是孩子家长。对于这一问题,有七成家长同意老师看法。一位叫“橙子妈”的网友告诉记者,她不想别人家小孩的在校情况每天在自己手机里刷屏,“如果有一位家长请老师这么做了,必然也有其他家长这么做,那群就变成了孩子在学校的监视群。”两成人表示,既然群已经建立了,偶尔问一两句孩子的在校情况,老师回复起来也是顺便的事,没必要小题大做。剩下一成人表示,要看情况而定。
建议:共同制定微信群交流守则
班级微信群是信息时代快节奏生活的“沟通高铁”,但是快捷便利的背后,如果没有相应的安全预警与保障机制,就容易埋下隐患。那么,什么才是班级微信群的正确打开方式呢?记者调查发现,学校、老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删繁就简 约法三章”才能形成有效沟通的保护模式。
对于“家长群”的管理者班主任来说,还可以使出一些“霹雳手段”来维护微信群的“安宁”。赤坎区某小学班主任老师指出说:“没有规则,微信群自然怪病缠身。因此,在建群之前,班主任可利用开学家长会或家校通,跟家长共同制定信群交流守则,资源集约式建立一个群即可。”例如:一家一位家长入群,实名制管理;老师发布通知,家长不跟帖,不点赞;有疑问,单独私信;群里不晒娃儿,不攀比;不转发“鸡汤文”“广告”“团购”“投票”;不玩抢红包游戏;给老师留生活空间,不全天候地与老师交流………在规则的约束下,微信群也能“减负”。
也有家长指出,好规矩需执行才能有效果,不妥的行为被提醒才能及时改善。为使家长微信群能持续健康发展,即时监管很有必要,单靠老师必定不够给力,唯有调动家长参与其中,互相提醒,方能轻松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