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从厨余垃圾入手 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2020-10-10 10:14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关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引导,制止餐饮浪费的观念深入民心,但在“最低消费”“攀比排场”等陈规陋习的影响下,浪费依然时有发生。用制定法规的办法来给“舌尖上的浪费”戴上“金刚箍”,诚然很有必要。

但即便法规制定出台,如何举证方面却存在一定难度。商家设置“最低消费”,这是比较容易识别的,举证也不难,手机录音或者拍照都可以做到。但如果是在点菜环节,怎样界定服务员有没有引导顾客理性点餐呢?用餐之后,又怎样去约束餐饮企业鼓励食客打包带走剩菜呢?仅仅依靠食客投诉或举报,又是否能形成有效约束呢?

面对上述难题,通过厨余垃圾来判断分析倒是个办法。与制止餐饮浪费密切相关的另一项政策,是生活垃圾分类。因为生活垃圾分类的其中一项——厨余垃圾,大部分是由剩饭剩菜和未售出的生鲜食品构成。如一些连锁餐厅实行严格的“最佳赏味期”管理,比如汉堡是15分钟,超过期限未售出就会废弃。这种废弃即便是通过专业渠道销毁,但始终属于厨余垃圾,不得不说更是一种浪费。有媒体报道,在北京实行新的垃圾分类规定3个多月后,厨余垃圾产量比过去增了一倍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更严格的垃圾分类措施下,过去一些被乱弃置或分错类的厨余垃圾,被统计了进来。或许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厨余垃圾的数量被严重低估。即便如此,截至2019年底,我国厨余垃圾产生量约为10800万吨,仍占了生活垃圾总量的一半以上。如此数量庞大的厨余垃圾,反映出餐饮浪费的惊人。但反过来看,我们也可以通过厨余垃圾来制止餐饮浪费。

虽然在“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宣传普及下,不少餐饮企业已经有意识地提醒顾客合理点餐,注意不要铺张浪费。但在一些餐饮企业及其员工的惯性思维里,还是希望消费者尽可能多消费的,因为这意味着“消费”和“收入”。相比起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政策补贴,或许从餐饮企业厨余垃圾的大数据收集分析上入手,更具限制效果。可以通过“一企一账”的做法,了解正常状态下餐饮食肆的厨余垃圾数据。再经过一段时间对这些厨余垃圾量进行跟踪记账,以台账的方式进行长期的大数据分析,通过进货单、客流量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判断餐饮企业有没有尽力制止餐饮浪费、鼓励食客打包剩菜。但要做到这点,首先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落实到位,保证没有厨余垃圾“浑水摸鱼”“瞒天过海”。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必须通力合作、共享数据,才能有效地对餐饮食肆的整个生产销售流程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数据收集。另一个关键是要有专业的大数据分析人才,设立标准、设计模型、分析数据,从而为下一步的执法提供技术支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