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室内,一场围绕改善市区交通拥堵情况的专题询问正在进行,一个个“考官”接连上阵,一个个问题像连珠炮似地被提出,尖锐且直击要害,现场氛围热烈紧张。(据10月16日《湛江晚报》)
如今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城市“富贵病”,湛江亦不例外。尤其是在上下班时段,饱受拥堵之苦的市民难免会生郁闷之气。我们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让道路畅通起来,是更本质的城市“人文”、“魅力”和“宜居”,也是民生关怀的延伸。
尽管这几年我市在打通“断头路”上狠下功夫,但城区交通设施尚有诸多短板。一方面要加快一批重点交通工程建设,疏通城市“微循环”,让区域交通“活”起来;另一方面要完善配套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交车、公共自行车和私家车的“最后一公里”无缝对接,用真正的高效和便捷使绿色出行成为常态。
当然,改进交通状况绝非一日之功,应对拥堵现状标本兼治固然最好,但如果短期内治不了本,大量的工作还应放在常态化的交通组织和管理上,这就需要交警部门善用绣花功夫,在交通精细化管理上做足文章。无论是对重点路段进行固定视频巡检,还是出行高峰阶段路面现场疏导,这些好做法必须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及时向外发布交通信息。这样一来可以让市民出行做到“心中有数”,二来可以及时调整出行方式和线路,在少走弯路中提高交通效率。
一个基本共识是,城市的交通顺畅既需要“硬件”作保障,也需要“软件”来配合。在交通拥堵的背后,也夹杂着不文明开车的乱象,譬如随意穿插加塞、变道、掉头。所以说,一方面要文明出行,牢固树立“和谐交通,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交通素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遵章守纪,共同营造和维护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要理性出行,转变“有车不开是浪费”等错误观念,积极践行错时上下班、绿色出行。不受拥堵苦,也不给他人添堵,这也是文明的一种,需要更多的人在思想上有所改变。
交通拥堵不是不治之症,考量的是行政智慧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关键要多在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公共出行资源整合、司机文明素质提升等方面下气力,这才是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