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近两年来,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坡头区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坚持“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充分整合阵地、盘活资源,建设公开阅报栏、农村大喇叭,组建群众文艺团,将文明实践延伸到村戏台,打造“区、镇(街)、村(社区)、自然村”四级联动的文明实践“新矩阵”,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激活农村阵地资源打通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
坡头区农村基本都建有一座“硬件”较好的戏楼,每逢庙会或节庆,戏楼就有粤剧演出,其余时间几乎闲置。基于此,坡头区按照“不搞重复建设,打造共享平台”的原则,充分盘活戏楼资源,在村里的文化楼、戏台加挂“文明实践点”的牌子,突出大众化文明实践元素,既贴近群众,又拓展文明实践中心的范畴。
文明实践延伸至大戏台,贴近群众深得民心。坡头全区共有163个村戏台,目前已从各镇街选取两个自然村的戏台打造成为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文明实践点,由自然村“村长”担任实践点管理人员,负责对接上级文明实践活动,顺应群众需求,以“点单上菜”的形式开展惠民活动,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把村戏台打造成为农村理论宣讲、教育、文化、民间习俗的共享平台,构建坡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组织体系,凝聚坡头新时代文明实践合力,推动文明实践在农村落地生根,走进群众心里。
坡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文艺氛围浓郁,在农村活跃着一批批多才多艺的“草根社团”。
为活跃乡土文化,挖掘和培育乡土文艺人才,顺应群众对艺术的追求和美好生活向往,坡头区委宣传部联合湖光春海天艺术育教生态园举办“共建文明村社,绘就多彩坡头”坡头区文明村社邻里才艺秀活动,打造乡村版“星光大道”,并选拔组建群众文艺团,以文明实践聚人气。
无论是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还是活泼可爱的学生;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农技高手,都各展身手,秀出才艺。
“现在感受到坡头区的演艺氛围越来越活跃,人们的素质越来越高,普通农民群众也可以走上专业舞台,希望以后可以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一参赛者说道。
筑牢农村宣传阵地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坡头有近七成的农村人口,这个基本区情决定抓意识形态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心在农村。
当前,该区重心下移,把宣传内容与老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宣传阵地、文明实践、文明庭院等工作,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理论是大众化、听得懂的理论,实践是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身边,做到百姓心坎里。
为让广大农民掌握和了解更多信息,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党的政策、声音进入农家,坡头区目前在全区每个村(居)委会挑选两个自然村建设公开阅报栏,共投入40万元建设140个阅报栏,区委宣传部统一摘选《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湛江日报》的时政新闻和贴近农村的新闻资讯,由投递员每周定期张贴更新报纸,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读报,既扩大了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又充分发挥订阅报刊作用,潜移默化地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建大喇叭是坡头区每个农村的“标配”。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个个收听便捷、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感染力强的乡村“有声”宣传阵地,坡头区委宣传部统筹全区70个应急大喇叭和729个党建大喇叭,开设“农村大喇叭,坡头新乡音”广播专栏,采用普通话和方言相结合的播报方式,讲述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事,让党的“好声音”走进群众、深入群众。
农村大喇叭在疫情防控期间,实时通报疫情有关情况,提醒群众戴口罩科学防疫。作为应急广播,更是及时提供灾害预警,让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爱。
据了解,坡头区还计划在全区1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文明村中,选出7个村庄打造宣传阵地试点村,并从每个阵地文明户中选择条件较好的庭院打造“文明庭院”示范点,聚力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宣传阵地,让文明庭院成为加强基层党建、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文化惠民的“大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