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湛江市第四中学2020年体育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该校体育场举行。每年的体育文化艺术节,是市四中探索新时代校园“以体育人”新模式的重头戏。(10月30日《湛江日报》)
提起“体育课”,有人会想起校园里“放羊”,有人会想起主科课“借用”,有人会想起中考拼“分数”……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小学体育课距离“以体育人”的初衷越来越远。初中搞“应试”,高中走“形式”,体育课的“变形”令人担忧。
近段时间,关于体育课的话题屡屡刷屏热搜,先是10月15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且“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接下来,“体育家庭作业”“体育100分”“体育成第四主科”等话题先后登上热搜榜单,市民大众纷纷聚焦体育改革,不少初中生家长更是对中考体育分值升高感到焦虑。而近日《湛江日报》报道的湛江市第四中学体育文化艺术节及该校“以体育人”模式,无疑为我们打开了看清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扇窗。
体育与教育,都有一个“育”字,但体育的“育人”功效往往被忽略。其实,相比起德智体美劳“五育”其它各“育”,体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居于更为基础性的地位,理应作为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但在现实中,体育课常常面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日常体育锻炼不足,学生体质持续下降,视力、肥胖等问题随之而来。
体育被忽略,有人认为是“考试分数”的错。于是一些地方直接运用“升学考试指挥棒”,希望通过分数这个“诱饵”,重新把学生和家长吸引到体育课上来。效果如何,不言自明。而市四中的做法,是将体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办成体育文化艺术节,通过日常体育课、大课间引导锻炼习惯养成,通过社团活动、主题节庆提升体育课的趣味性、仪式感。体育课“活”起来,自然受到学生欢迎。
体育文化艺术节,并非市四中一家独有。市四中“以体育人”之所以尤为出色,原因有两点:一是“育体”够“实”;二是“育人”够“活”。
“育体”,是体育课的基本作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业、求得发展。市四中通过打造大课间跑操品牌、推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等做法,扎实推进“育体”,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体育课,并渐渐形成“打卡”锻炼的习惯。
另一方面,市四中以体育文化艺术节推动体育“育人”作用的发挥。特别是校园社团活动的引入,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运动乐趣、体育文化、拼搏精神,“育人”意义远超于上好体育课本身。
湛江各中小学校不妨借鉴市四中“以体育人”的经验,大胆探索校园体育改革的方法,让更多学生爱上体育课、爱上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