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徙高峰期的11月,世界极危鸟种勺嘴鹬重返雷州湾越冬;6月8日世界海洋日当天,中华白海豚在雷州湾畅泳,精彩的瞬间被镜头定格;今年5月,两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彩鹮现身坡头一处湿地……近来,珍稀野生动物造访雷州半岛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湛江成为南国的“熊猫谷”,也成为了野生动物保护者和摄影发烧友的打卡地。这背后,与湛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密不可分。
作为海洋大市,湛江有着优渥的生态资源,拥有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个自然保护地。近年来,我市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中央环保督察、自然保护地“绿盾行动”发现问题整改为契机,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筑牢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清退千顷养殖塘
2017年4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红树林保护区存在规划边界与实际管控边界不一致、历史形成的4800公顷养殖塘还没有清退、局部侵占或破坏红树林等需要整改问题以及一批问责清单。
整改落实不等不拖。当年12月,市政府就制订出台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让保护管理工作更加有效。保护区按照原总体规划面积20278.8公顷重新编制了《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至界定方案》并上报。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重新编制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29)》。
养殖业是近海村民的一时生计,但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才是维护家园安全的长远之计。市政府决心对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养殖塘进行清退。2017年至2018年,完成了对占用太平镇岭头岛红树林核心区的410.5公顷养殖塘清退任务,岛内所有的7口养殖塘全部打开缺口,恢复自然纳潮。2018年至2020年,按计划全部完成实验区养殖塘的整改任务,共完成整改面积4570.5公顷。
与此同时,自2017年起,地方政府和保护区管理局每年在保护区内组织恢复种植红树林或新造林。目前,这些红树林幼苗长势良好,有效促进了退化的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梳理出的存在问题也同样立行立改。目前,大部分问题已整改完毕,剩余问题也已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
群众护林护海情深
对自然保护地的呵护不仅是政府和管理部门的职责,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经过政府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共同宣传,近年来,我市群众对自然保护区、珍稀海洋动物的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十几年前,在南三镇巴东村下辖的上地聚村,红树林只有很小一片。在村民的有意识保护之下,这片原生红树林疯狂生长,现在已经占地上千亩,还成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村民们对红树林的感情很是深厚,他们知道红树林与他们休戚相关,台风来的时候红树林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红树林还能带来旅游和其他的收益,所以辖区内的红树林极少会被破坏。”湛江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相关人员说。
越来越多单位、团体和群众加入到救助野生动物和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的行列。雷州乌石镇港区叶细佬于2019年12月19日误捕一只50多斤重的海豚,12月21日又误捕一只超百斤重的海豚,但他知道海洋珍稀动物受国家保护,每次都将海豚当场放生。渔民麦毅曾受雇协助调查海洋生物,近年来,他借助当地文艺汇演机会,编写雷歌宣传保护海洋有关条例,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他们给予奖励。
下一步,我市相关单位将加强巡护和执法工作,对侵占、偷建、抢建已经造成的生态破坏者将依法查处,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破坏影响降到最低。加强保护区内及周边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与实地核查工作,进一步做好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管护工作,严厉打击各类破坏保护区资源的违法行为,努力保持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自然保护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