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上垌里的十年奔康路

2020-11-30 09:07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记者吴建韬 通讯员林宁

吴川市振文镇上垌里村宽8米的入村大道和村口公园。 通讯员 林宁 摄

    十年,一个数百人的传统农耕村庄,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11月27日,采访车从鉴江边驶进吴川市振文镇上垌里村时,宽达8米的硬底化大道旁,冬种的各种蔬菜在暖日下舒展着碧绿的叶子,抽出的菜花上,蜂飞蝶舞。田园风光与绿荫掩映下的整洁村场无缝毗接,生态之美,浑然一体。

    轩敞的村口门楼上,湛江市生态文明村和广东省卫生村的牌匾高挂。面积不大的村场里,古厝新居,球场文化楼错落有致,地面上找不到一片纸屑。村里的环卫工正从各户门前摆放的环保绿桶里收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后再外运。这一场面,曾令不少入村造访的吴川市民赞叹——比城里的上门收集垃圾还要彻底。

    乡贤领头捐资 开启奔康新路

    河岸的扇形冲积平原为垌,聚而居之为里。得名于这片人口密集的农耕沃土的上垌里村,现有人口800多人,耕地200来亩,传统的精耕细作模式已难以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在粤西得风气之先的鉴江下游地区,村民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创业致富。

    富而思进。本世纪之初,村民已不满足于单纯家庭经济的改善,对提升村里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卫、文娱教育等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迫切。在村民心目中,奔小康的标准从单一的家庭经济指标扩展到建设新农村的多元指标。

    富而思源。从2010年起,上垌里村的乡贤企业家陈通解囊振臂,带头倡导新农村建设;村民小组干部充分发动,全体村民凝神聚气,献策出力,开启了建设新农村的升级版奔康之路。

    上垌里村民小组干部陈华宝告诉记者,10年来,乡贤企业家陈通先后捐资600多万元,推动村里先后建成了硬底化的入村大道和环村路,修复古厝,兴建文化广场,植路树添荫,设路灯亮化,修球场健体,同时建立了包括上门收垃圾在内的乡村清洁体系。今年,该村继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措施,连接村里排污管道的污水处理池正在兴建,新辟小公园项目也完成了规划。

    重阳村务座谈 制度推动发展

    27日上午,上垌里村修葺一新的篮球场上,三几村民悠闲地运球投篮,在旁散步的老伯指着球场后的文化楼戏台,自豪地对记者说,“这些年来,村容村貌年年在变,越变越靓,有赖于年年上演的‘重阳群英会’。”

    村民小组干部陈华宝解释,每年的重阳佳节,外出的乡贤企业家都会回乡,给村中老人派发敬老红包,同时奖教奖学,倡导文明新风。此外,村干部、村民代表和乡贤企业家一起座谈,为村中下一年度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征询意见、作规划——这就是村民口中的“重阳群英会”,已坚持多年,成为制度。

    立足自力更生 务实持续发力

    站在刚完成翻新不久的篮球场旁,村民小组干部陈华宝表示,把村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制度化长效化,更能激发村干部的责任感和村民的积极性、自豪感。对村干部而言,“钱足办大事,钱紧也要办成事,就是不能不干事。”

    建成多年的篮球场旧了,及时翻新;入村大道当初修建宽度为6米,随着购置小车的村民越来越多,现已拓展到8米宽。每逢传统节日,村民驾车回村时,入村大道便可将一条车道设置为临时停车带,解决了村场停车位不足的难题。

    上垌里村2014年被评为湛江市生态文明村,2015年被命名为广东省卫生村。为此村里将两大荣誉牌匾悬挂在村口门楼上,以示激励。

    和记者谈起村里近年来的变化时,一位村中老伯的话颇为生动——“现在,村里的后生仔在微信谈恋爱介绍自己的村庄时,往往会把门楼上两块‘威水’牌匾的照片发给对方,在村道上看到从别处吹过来的废弃塑料袋,也会主动捡起,放置到垃圾桶中。这里就是家,村里修路建文化楼,都是村民自己动手的,自力更生办好事。”

    务实与持续,贯穿着上垌里村走过十年的奔康新路,带来的是村容村貌和村民思想的可喜变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