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驻村伊始,欧阳健就明确扶贫思路:教育是最长远的扶贫,产业是扶贫最根本的保障。五年以来,扶贫工作队以党建为引领,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做实做透教育扶贫,以“教育+产业”双管齐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带领南渡村迈向美好明天。 (11月29日《湛江日报》)
雷州南渡村扶贫工作队在开展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坚持“两条腿走路”: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两者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产业扶贫善于“造血”,不仅建起了粮食烘干厂,还探索出了“资产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这是从物质上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而驻南渡村扶贫第一书记欧阳健,是一位在教育战线奋战了22年的资深教师,长久耕耘在三尺讲台,他深深地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这句话的意义,于是坚持以教育扶贫挖断“穷根”,不让寒门学子输在起跑线,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扶智”更“扶志”。“教育+产业”的脱贫方程式,解出了“乘效”,不仅求得了当地贫困户的脱贫奔康好日子,更为南渡村乡村振兴找到了长远之计。
“乘效”的获得,首先在于施策精准。南渡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做到紧抓产业扶贫这个核心不放松。脱贫的关键在于产业扶贫,产业发展不上去,脱贫成果就难以巩固。很多贫困地区穷就穷在观念上,因此在脱贫过程中要改变贫困地区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驻南渡村扶贫工作队的做法,是建立属于本村贫困户自己的合作社,并与多家优质企业达成了合作关系,同时探索出了“资产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方法。这个施策过程,其实也是一堂公开课,教的是贫困村如何一步步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更关键的是,贫困户不仅学习方法,更坚定了脱贫的信心,起到了“扶贫先扶志”的效果。
“乘效”的扩大,在于对教育扶贫的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贫困地区更是如此。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局看,教育扶贫是脱贫决胜的一个“加速器”。从《湛江日报》的图片报道中,看到南渡村孩子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着实令人欣喜。得到了更好的教育,这些原本家境贫困的孩子就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从整个村庄发展来看,更是托起了村子从决胜脱贫到乡村振兴的希望。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人成才,稳定一家脱贫成果”。在南渡村,教育扶贫正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村民,进一步激活他们对教育价值的认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孩子有出息,生活有希望,未来有奔头,这就是“扶贫必扶智”带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