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至29日,“民族学博士点申报与一流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举行。“民族学比一首歌还要源远流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符昌忠在会上说,除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之外,广东还有吴川吉兆海话、怀集标话等语言,而广师大申报民族学博士点,吉兆海话等“小语种”也在研究范围。
据了解,这一论坛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承办,国内20余位民族学学者和10余家CSSCI学术期刊主要负责人出席。
此次广师大申报民族学博士点,吴川吉兆海话等“小语种”也列入研究范围,令濒临失传的吴川方言“吉兆海话”又一次走进专家学者的视野,引起民族学、语言学界的关注。
“吉兆海话”,是吴川市覃巴镇吉兆村流传的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方言。由于它难学、难讲和难以用文字记载,自古以来只是吉兆人独有的交流工具。吉兆海话和很多方言一样,有音无字,只能靠代代口口相传。如今,在吉兆村,只有个别七八十岁的老人能用“海话”正确顺畅地发音、表意,能讲能听;三五十岁的人只能听说部分,但已经无法互相交流;绝大部分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和孩子则对家乡话了解甚少。村里的年轻人,一般只会用吉兆海话说几句简单的日常用语。
吉兆海话濒危的现象曾吸引过非常多语言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高度关注。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海内外语言权威杂志《方言》常务主编张振兴第一个踏上吉兆采访调研,此后又多次深入采访研究;30多年来,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的教授和院士也先后登门,甚至组团前来调研。有专家表示,按语言失传危险等级,吉兆海话应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定的“大多由祖父母辈及以上辈分使用”的“很危险”程度的濒危小方言。
“吉兆海话能列入广师大申报民族学博士点的研究范围,我感到很高兴,希望吉兆海话能吸引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吉兆村村干部杨汉明表示,“吉兆海话”是祖宗的语言,是吉兆村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吉兆村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增添了灿烂而神秘的色彩,很值得珍视。杨汉明说,此前,一些到过吉兆村调研的语言研究专家认为,“吉兆海话”有着独特魅力和研究价值,如果不及时加以抢救、保护,若干年后将会失传和消亡。深度挖掘吉兆海话的特点,加强对即将消亡的吉兆海话进行挖掘和整理,齐心协力将吉兆海话这笔文化遗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