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日前在北京隆重举行,湛江5人获表彰,其中,原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总工程师、现中海油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李中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李中矢志破解难题,能源报国,带领团队历经20余年攻关、实践,创建了海上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深水油气优快钻完井关键技术和海上复杂断块油田高效开发钻完井关键技术,成功破解难题,大幅提高了三大领域钻完井作业成功率和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由此发现了我国海上首个深水千亿方大气田群、首个超高温高压气田、首个深水高温高压气田,促进了我国海上首个高温高压气田群和世界首个海上复杂断块区域开发油田群的勘探开发。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李中。 受访者供图
矢志不渝,成绩斐然
工作26年来,李中坚守生产科研一线,一直从事海洋钻完井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是该领域的资深专家。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南海高温高压、深水等多个复杂领域的钻完井技术难题,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第一完成人),获得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次(特等奖3次、一等奖10次),授权发明专利42件,出版专著7部,论文39篇,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1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9年5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温高压和深水钻完井团队,为我国海洋油气工程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使中国的高温高压和深水钻完井技术跻身于世界前列。
破解难题,能源报国
这些荣誉和成绩的背后,是李中不屈不挠、永攀高峰的故事与足迹。南海油气资源量巨大,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开发南海油气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捍卫海洋权益的重大战略举措。但南海地处三大板块交汇处,是全球唯一同时聚集了海洋油气领域复杂断块、高温高压、深水等三大世界级难题的海域,勘探开发难度极大。在南海北部的莺琼盆地,地层温度最高超过240℃,压力最高达1400个大气压。这个压力,相当于一辆轿车压在指甲盖上的作用力。高温高压给该海域油气钻井作业带来极大的技术难度和极高的安全风险。上世纪80年代,6家国际顶尖石油公司斥50亿美元巨资在此寻油找气,均因常规技术无法破解难题,一无所获,铩羽而归。撤离时他们断言:这里不可能有天然气。
“南海是我们的家园,外国公司能一走了之,我们不能!我们有责任开发好南海这片蓝色国土!”1994年参加工作后,李中把在南海高温高压领域寻油找气作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研究、攻关。初步涉足,李中很快发现,当初外国石油公司的钻井工作大多半途而废,没有取到真实的地层资料,他们给出的南海高温高压领域没有天然气的结论缺乏科学性。随后,他倡导“问题导向”,主张以国家重大科研专项为依托,凝聚国内相关力量,边实践边研究。然而,该领域的研究异常艰难,海上钻井经常钻到异常高压层,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钻井作业时,他经常夜不能寐,时刻准备处理复杂情况,排除险情。
如此经年累月、天天打仗似的忙碌与煎熬,李中带领团队攻克了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瓶颈,首创了多源多机制异常压力精确预测方法和连续循环微压差定量控制钻井技术,构建了多级屏障井筒完整性安全保障技术,研发了智能应急关断、备用应急放喷等8大因素98个控制点的本质安全型测试系统,研制了环保型水基双效钻完井液和系列提速工具,实现了南海高温高压钻井和测试成功率100%、环空“零”带压的世界纪录,远低于国外海上钻井50%-70%带压比例,钻井速度提高了162%,高温高压储层渗透率恢复值由70%提高到90%以上。
中国方案,蜚声国际
科研技术的突破使得南海迎来油气发现的春天:自2010年发现我国海上首个高温高压东方13-1气田至今,已陆续发现7个天然气田,2个已成功开发;直接经济效益216亿元,间接经济效益3500多亿元。李中至今还记得,2010年首个气田东方13-1钻探发现后的情景。“正式会议上大家表面很安静,背后小聚或者其他时候,大家忍不住一边欢呼,一边泪流满面,这十几年的攻关太不容易了;我们终于把前辈们的梦想变成真了。”
更让他自豪的是,这套技术还走出国门“大展身手”,赢得国际同行的赞誉,已在美国墨西哥湾、英国北海、伊拉克等高温高压区块广泛应用,成为我国向世界提供的一份高温高压区天然气开发的“中国方案”。海上高温高压钻完井核心技术的系统掌握,使中国突破了“卡脖子”技术,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独立开发海上高温高压油气的国家,有力地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2018年1月,李中团队取得的该项成果,还获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李中带领着团队用中国技术打开南海深水油气“宝藏大门”,不过,李中并没有因此而放松科研,他将秉持初心,持续攀登,他说:“国家还需要更多天然气,南海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开发,我们在高温高压、深水、天然气水合物等多个领域的技术研究亟待更大突破,我和团队将矢志不渝,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