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赤坎体育场要改建停车场”的消息在湛江人的朋友圈里热传。为何选址赤坎体育场建停车场?兴建停车场是否要以损毁运动场地为代价?停车场什么时候能建好?建好的停车场主要供哪些人使用?12月14日,记者采访赤坎区相关职能部门及项目建设单位,为市民们寻找答案。
以新增公共停车位来纾解停车难,产生的功效是立竿见影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民生实事,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老百姓的拍手叫好。
破解停车难,首要的是在车位供给上做“做加法”。新增更多的停车泊位,是一道非常现实的民生课题。一方面要着眼设施配套,通过“政府主导、社会主力、市场主体”,加快规划、建设和合理设置一批停车设施和立体车库。特别是对新建的商业街区、住宅小区、农贸市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车位配比,合理设计,尽最大可能满足停车需求;另一方面要着眼“上天入地”,巧妙利用小区“死角”、背街小巷、闲置地块等一切可充分利用的空间深入挖潜,见缝插针增加泊位。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开通“绿色通道”,只要算好民生账、打好“组合拳”,就能让停车泊位建设驶上“快车道”。
其实,很多时候车无法停,不单单是停车位的紧缺,而在于停车位资源没有实现合理利用。换句话讲,停车难问题本质上是如何科学高效利用城市空间资源的问题。城市空间资源毕竟有限,运用“软办法”盘活现有停车位资源,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已经成为绕不过的当务之急。当下,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运用“互联网+”把更多的停车位拿出来共享,为治理停车难提供了新路径。特别是在老城区、旧小区内,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小程序等现代科技,加快构建全域智慧停车管理体系,实现停车信息的即时共享,不断提高存量车位的使用效率。
破解停车难困局,亟需一场深度治理。除了要加快打造绿色出行的“无障碍”体系外,还应用绣花功夫找到更精准的治理路径。于此而言,既要大力整治违停,也应清理“僵尸车”等占用道路公共资源行为,同时要教育引导司机把“规范停车”纳入文明出行范畴,共同营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
纾解停车难,办法总是有的,关键要当成一件民生大事来抓,打好“组合拳”,开拓新思路,这是城市管理者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