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肩负着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的重任。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欣喜发现,湛江过去5年的发展令人振奋、鼓舞人心。这5年来,湛江紧紧围绕“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总目标总任务,开拓创新、奋力前行,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今起,湛江日报推出《数读“十三五” 湛江新跨越》专栏,通过解读大数据,从一张张“成绩单”中找出量的变化、质的飞跃,全面展示我市各项事业“十三五”期间的举措成效。敬请关注。
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常减压装置。 记者 张锋锋 摄
2020年,我们身处历史的交汇点。
这一年,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这一年,我们携手逆行、战“疫”波澜壮阔;
这一年,我们迎来了“十三五”圆满收官,又站在了新征程的起跑线上。
此刻,面对时代之问,湛江给出了一张什么样的答卷?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
五年来,湛江砥砺前行,只争朝夕,以高标准、大手笔在雷州半岛这片热土上奋力书写临港产业、滨海旅游、特色优势农业、军民融合“四篇文章”,勇担“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与海南相向而行”的时代使命,为发展之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如今:大工业发展蹄疾步稳、四海游客纷至沓来、蔬果海鲜香飘海外、军民融合风帆正举……湛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跑出加速度,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加快“一示范”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湾畔海滨,奋发昂扬。
处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交汇区的湛江,被中央赋予“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与海南相向而行”的重大使命,被省委、省政府寄予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厚望。
特别是,为抓好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以点带面带动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高质量发展,让东西两个翅膀强劲舞动,促进“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高水平落地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专门工作方案,工作力度前所未有。
自2018年12月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入首批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后,湛江以临港工业为龙头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动能如虎添翼。
当前,湛江正在高水平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将湛江打造成为创新临港重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试验基地、展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窗口、推动广东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
以“一示范”为引领,湛江大力做好“四篇文章”、推进“四大抓手”、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依托大项目、大园区,点上集聚、串珠成链,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五年来,“看好湛江、投资湛江,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日劲似一日。
临港产业马蹄疾
短短五年时间,南海之滨的古老海岛——东海岛就崛起了一座现代化钢城、一座灯火璀璨的石化新城。
这不是什么神话,而是湛江人民携手同心、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发展之路。
依托深水良港资源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五年来,我市加快打造世界级绿色环保高端沿海临港重化产业基地,4个投资超100亿美元的重大临港产业在湛江大地落地生根。
尤其是湛江大工业“主战场”东海岛上“巨人”林立,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和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生产建设如期推进。
目前,宝钢湛江钢铁一、二高炉系统挑战“极致产能、极致效率、极致成本”,生产经营、绿色环保、智慧制造等不断取得新突破,三高炉系统项目如火如荼建设将于明年投产。当前积极开展低碳冶金项目可行性研究,向着追求实现1800万吨生产规模迈进。
中科炼化自6月16日投产、9月30日炼油化工装置投产打通全流程以来,油轮“巨无霸”频频靠泊,成品油通过四通八达的管线流向全国各地,并装船外运出口。11月实现了投产后首月盈利。
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首批装置2020年5月开始打桩建设,现已进入土建阶段,首个装置预计于2022年投入营运。
随着4个投资分别超百亿美元项目陆续投产达产增效,湛江正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现代化临港重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集聚基地。
而“巨人”之间携手发展,显现出强劲的“磁吸效应”,其各自拉动上下游产业经济链能量更为值得期待。
近年来,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成果明显提升,“一县(市、区)一主园区、一园区一主导产业”格局初现,每年新增一个省级园区,全市省级园区(集聚地)面积增长35%、数量全省第一,实现县域省级产业园全覆盖。
四方游客游滨海
海岸线绵延千里,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港湾风平浪静……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滨海、生态、人文资源,五年来,湛江强力推进滨海旅游发展,布局数十个重点滨海旅游招商项目,推进雷州半岛全域旅游开发,加快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批批滨海旅游招商及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扎实推进:吴川鼎龙湾国际海洋生态度假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省最大的滨海水上乐园德萨斯水世界二期建成营业;华侨城集团投资超过500亿元的全域旅游开发项目进展顺利,欢乐海湾项目动工建设;恒大“童世界”大型文旅项目顺利推进;湛江成为境内游增长最快的5大城市之一。
一条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陆续推出:徐闻一路向南寻找最美半岛旅游线路、雷州“醉”美雷韵两日游、廉江东线乡村山水田园赏绿摘果品靓汤游、遂溪蓝色滨海线路游、人文古色线路游、吴川蛤岭荷塘、林召棠纪念馆林氏大宗、鼎龙湾玩海赏“非遗”一日游、霞山特呈岛“醉”美滨海画廊旅游线路游等,特色凸显、食宿出行配套完善的旅游线路造就了宾客如云的场面,街头巷尾、海边浴场、码头市场随处可见休闲度假的游客。
一群群游客从北京、安徽、湖北、杭州、江西等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游玩,打卡《隐秘的角落》拍摄地、海边浴场、“南极村”灯塔等特色景点,参加“开渔节”、海鲜美食节、茶博会、人龙舞旅游文化节、红橙旅游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品尝海鲜干货、热带水果、特色小吃等本土美食,湛江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正逐步形成,现代化旅游产业迸发出勃勃生机。
特色农业显优势
菠萝、红橙、芒果、青枣……
沙虫、龙虾、鲍鱼、对虾……
这里的果蔬香飘海内外。
这里的海鲜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餐桌。
热带季风气候与海洋气候的影响,这座海岸线绵长的港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在农业生产和海洋渔业发展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我市围绕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加强对具有湛江特色的热带水果、北运蔬菜、南药等热带、亚热带农业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已形成遂溪火龙果、吴川火龙果、徐闻菠萝、徐闻香蕉、乾塘莲藕、东海香瓜、徐闻甜玉米、徐闻火龙果、徐闻山羊、廉江辣椒、廉江番石榴、廉江南美白对虾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热带亚热带农产品“金字招牌”。
目前,我市获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累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农产品26个,均居全省之首,涵盖了水果、茶叶、蔬菜、水产、畜禽等多个行业;廉江、徐闻、雷州成为全省岭南特色水果双创县。
在海洋渔业生产方面,我市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和海洋牧场,成功争取硇洲、江洪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项目,在国外生产远洋渔船居全省第二,深水网箱、工厂化养殖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我市还大力发展农海产品深加工,已初步形成了农产品从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发展的良好格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到60%以上,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000多家,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湛江经济重要产业。
军民融合结硕果
作为国家经略南海、走向深蓝的桥头堡,我市近年来致力于打造面向南海具有湛江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军民融合的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市对标中央、省相关文件要求,立足湛江实际,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湛江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未来几年我市军民融合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为推动我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有力抓手。同时,中船集团海上风电产业链项目和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头雁工程”顺利推进。
秉承着军民鱼水一家亲的优良传统,我市情系国防,关爱官兵,积极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复退军人安置等工作,认真做好拥军优属各项工作,努力解决部队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部队建设做好保障,进一步擦亮湛江“全国双拥模范城”的金字招牌。2000年至今,我市已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今天,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今年9月21日,湛江湾实验室与广东医科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共同围绕“海洋强国”“健康中国”两大国家战略,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南海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助力湛江海洋强市崛起及广东海洋科技创新,为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贡献科技力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面对新的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湛江将深入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为引导,汇聚磅礴力量、携手同心,能用众力、能用众智,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十四五”谋好篇、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