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喉咙痛,就去翻家里的小药柜子,里面存了不少感冒发烧喉咙痛的常备药,有自己或家人以前在药店买的,也有生病时到医院看病时开的。翻出来一看,有的药显示过期了,但药盒里面还有一半以上没吃,有的甚至连包装都还没开封。再对比剩下的几款药,不禁犯了难,用药起码得“对症下药”,但自己又不是医生,只能靠猜。想想如果吃了不对的药病情反而更严重,那是白白吃了药又自己辛苦,于是考虑再三,还是去药店重新买。这一来二去的,家里吃剩下的药就越来越多,药品的浪费自然也越来越多。
很多时候,大家都说,“家里的药没有吃总比吃光光了好”。当然,从家人健康的角度来说,笔者是宁愿药品浪费也不希望家里人要吃药的。但从资源分配上来说,放在家里等过期的药,其实就是一种闲置资源,时间一久必然会形成浪费,这个问题得重视起来。
对于这种“药盒里的浪费”,很多专家和媒体呼吁药品拆零销售,就是一盒药,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药量,分拆零售来卖,患者要吃多少天的药就买多少,不用整盒药买回去囤着。这种呼吁,想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一般的药品包装只配一张说明书,如果拆零销售的话,那估计只有一个患者或者没有患者会拿到这张说明书,一些吃了可能引起不适反应的药品,这样拆零销售就不妥。而且,这种拆零销售的药品在存储过程中容易影响到质量,一旦存储不当,非常容易被污染。所以,如果开了五天的药量,但吃了三天病就好了,那剩下那些药比起盒装剩下的药,更大概率会被扔进垃圾桶里。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引起污染,这些拆零销售的药被随意扔掉后,更容易出现化学成分分解从而污染水、土壤和空气。
拆零销售的关键,是药品生产厂家的支持。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药品普遍存在“大规格、大包装”的问题。就像笔者去买喉咙痛的药,药店售货员一开始推荐了一盒冲剂,盒子上写着有20包,按“每次一包,一天三次”的用药方法,那得吃六天还剩下两包。但售货员说一般只要吃三四天就好了,那剩下的药就只能囤着。后来,售货员又推荐了一盒药片,内有3排60粒药,“每次3—5粒,一天2次”,最快也要吃上6天。不得不说,“大规格、大包装”的药品,才是容易造成药品浪费的主因。另外,现在一些药品广告在宣传上也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看了广告很容易形成“没事也买着放家里”“推荐亲戚朋友囤起来”等类似想法。所以,无论是拆零销售还是鼓励按需购药,其实都需要生产厂家的配合。当然,如果相关部门能负起责任、加强监管,那自然是更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