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无论是笔者自己还是亲戚朋友,都有囤药“看门口”的习惯。一来,是“病来如山倒”,担心突然身体不舒服了,去买药不方便;二来,则是一些常用药几乎都当“万金油”来用,像板蓝根、布洛芬、保济丸、退热贴、藿香正气液这一类药,更是居家旅行的必备药。每年快到新年的时候,笔者就会清理一批过期或快过期的药品,这又跟食品不一样,食品快过期了还能抓紧时间吃掉,但药品的话,总不能没病也吃吧?于是,药品浪费在所难免。
最近,由于天气变化频繁、早晚温差大,两个孩子轮流咳嗽,小女儿还发了低烧。于是,笔者去药店买了几次药。药店工作人员每次都会根据孩子的症状开上几种不同的药,每次大概也要五六十块钱,如果配上一盒儿童咳嗽贴,那更是要八十多块。但为了孩子健康,还得买啊。这个药店有时倒是会零售药片,通常是一些消炎片,一罐有几十上百粒的样子,药店工作人员就会配齐三四天的量,然后用一个封口袋子给装好。封口袋子上印着“内服药”的字样,还有“每天服X次,每次服X粒”“共服X天”等填空及“饭前服”“饭后服”等选项,工作人员会根据情况写上服用方法,倒是很贴心方便。但这种零售药片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压根不知道工作人员给我的是什么药,除非这次都吃完,否则剩下也只能扔掉。还有一次去药店买了药吃病情不见好转,去医院看医生,给医生看药店开的药时,这种零售药医生也看不出是什么。一旦吃出了问题,那要维权起来,岂不是连个依据都没有?这真是细思极恐。
要想解决药品浪费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大力发展“网上问诊+智能送药”。具体操作起来,就是鼓励医院多派医生“网上问诊”,对于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症,可以先通过文字、视频等方式进行问诊,医生推荐用药,然后患者根据所需药量选择“智能送药”,由快递小哥或外卖小哥接单把药品送到患者家,让药品如食品一样可以“点外卖”。这样一来,由于购买方便了,大家就不用大量囤药在家了。另一方面,真正能在药品销售中做好“吃多少买多少”的,只能是医院。因为到医院看病的患者多,一瓶药品就算分开来卖也不会存在两三天卖不出去的情况,另外医院的药品管理也更加严格,分开来卖的药品要追溯起来也比药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