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货车停在遂溪洋青镇曲水村田野处,待萝卜干制作好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1月15日,持续了一周的寒潮初退,冬日暖阳不期而至。遂溪县洋青镇曲水村的田野处,农民们正赶在春节前,对农历年最后一批萝卜进行腌制,对新鲜的萝卜进行清洗、晾晒、切半,加入海盐搓动、晾晒控水等,暖融融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萝卜干独有的咸香味。
沙古“菜头仔”成色金黄。
“菜头仔”,是粤西对萝卜干的俗称。洋青镇曲水村就是“遂溪三宝”沙古“菜头仔”的原产地,当地制作“菜头仔”已有过百年历史。沙古位于遂溪县洋青镇西北部与界炮镇、廉江市安铺镇、横山镇接壤处,该片区泥土为浅灰色,肥沃的黑壤混合了极细的粉状沙,这样的泥土种植出的萝卜洁白晶莹,质感清甜脆爽。正如古诗所云,“采得菜根白玉色,高士赋为羊脂菜”。
农户对腌制好的萝卜干进行抽检。
萝卜洗净,先晾晒一天后,村民在冬闲田上用蔗荚垫底,铺上厚厚一层海盐,把大萝卜切半,和小萝卜一起与海盐充分搓动。搓动的方式是用脚踩,用力须均匀,尽量让萝卜的汁液渗出,又不因用力过猛而踩得稀烂。
农户们忙着分拣萝卜干,进行晾晒控水等工艺。
初次搓盐后,便在蔗荚上围上约一米高的特制竹篱笆,围成直径两到三米的圆形,然后把搓过盐的萝卜往里装,每装一层,便再撒一层海盐。萝卜堆积到略高于竹篱顶部时,再上去作均匀踩动,把萝卜堆踩实。这一系列制作过程叫“翻盐”。
农户们对萝卜进行腌制,加入海盐搓动。
经过“翻盐”后,“菜头仔”还需要等待阳光的晾晒加工,把萝卜片放在整理过的晒场上摊开摆好晾晒,并重复搓盐控水三次以上。最后,取螺岗岭上好的火山红土,对“菜头仔”进行最后的上色混合腌制。由此得出的沙古“菜头仔”,不仅咸香风味十足,还可以存入缸内储藏,封存的时间越长,醇化得越透彻,味道就越甘香甜美。
农户们在采摘新鲜萝卜。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沙古“菜头仔”是当地人下粥充饥的小菜。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沙古“菜头仔”更成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
农户给萝卜干放上火山红土,进行最后的上色混合腌制。
“菜头仔”不仅是沙古人舌尖上的回忆,更是不少人的重要收入来源。据了解,近年来,坚持传统工艺制作的沙古“菜头仔”供不应求,每斤可销售到2-3元,每年种植3亩萝卜的农户,一年就可以带来约2万元的家庭收入。当前,当地政府正加强引导,带动村民规划化种植,统一加工,进一步打响品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