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州西湖的苏轼雕像。记者张锋锋 摄
1月21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金牌栏目、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播出了雷州特辑——《岭南古郡,敬贤如师》。
据悉,《记住乡愁》由中宣部、住建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起。该纪录片以历史文化古城为拍摄主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进行拍摄,节目单集时长约30分钟。
起源
贤官名士陈文玉,尊祖敬贤由此始
本期雷州特辑节目通过三个故事讲述了雷州人民从“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到“追慕文明”的世仰仁贤、从崇神到敬贤的思想转变历程,带领观众了解了雷州人文历史与雷州文明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
雷祖祠是雷州最大的祠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是为纪念刺史陈文玉所建。唐以前,雷州百越杂处,且教化未开,各部落间为了争夺生存机会,时常发生冲突。两汉时期,就曾有两任刺史先后殉职于此,东合州蛮霸民风就此传开,所以很多官员十分害怕来这里做官。直到唐时,朝廷为了稳定边疆,起用了当地名士陈文玉出任东合州刺史。
陈文玉在任期间,解决了东合州许多问题:这里民族争端多,陈文玉就用通婚等方法来解决矛盾,动荡不安的社会就此逐步安定下来。然后,他又开办学堂,鼓励教育,大街小巷有了读书声,这片蛮荒之地也开始向文明迈进。社会安定,文风兴起,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这里定居,为了容纳更多人,陈文玉又将此前容量不足万人的小城,扩建成可供三万多人居住的城池。另外,他还上奏朝廷,将东合州改名为雷州,雷州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在任期间,陈文玉筑州城、改州名、化解各族纷争,深得民心。在当时民众的心里,引导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陈文玉,宛如神一样的存在,所以当地人尊称他为“雷祖”,并在他逝世后建起雷祖祠供奉。也是从那时起,雷州半岛开启了尊祖敬贤的传统,此后有功于家国的先贤,都成为了古代雷州人建祠立庙奉祀的对象。
继承
贤者皆可入祠,凡人皆可为圣
雷州古城中有座寇公祠,是为纪念北宋名相寇准所建。北宋乾兴年间,宰相寇准遭奸臣陷害,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到达雷州的他发现雷州百姓生活疾苦,当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无米下锅。寇准万分痛心,他去到田间考察情况,发现这里的农业生产方式太落后,田地旁没有水渠,日常灌溉全靠天“赏水”。
为了改变这种靠天吃饭的局面,寇准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方式教授给雷州百姓,并指导他们兴修水利。被贬雷州期间,寇准劝农桑,修水利,留下良田万顷;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使得雷州文风愈盛。本已是花甲之年的寇准在到达雷州的18个月后逝世。寇准深受雷州人的爱戴,在他逝去后,雷州百姓建造“寇公祠”以表纪念。
城中的“十贤祠”就是为纪念曾经被贬或途经雷州的名臣良相,他们当中不乏有苏轼、苏辙、秦观等名流。在停留或经过雷州时,他们或在此留下政绩,或在此留下墨宝,使得雷州这个地方逐渐名扬天下。“贤者入祠庙,由凡人而成圣”的故事在雷州比比皆是。
当今
劝学向上即乡贤,优良传统焕今朝
周老伯是一个只上过五年小学的雷州普通人,但对于大学教授周俊飞来说,周老伯却是令他最敬重的乡贤。
回顾三十多年前,周俊飞在城里上小学,他的家却在距离学校十公里之外的村庄,每天往返需要三个多小时。那时候学校没有住宿,农村人到县城读书,“住”是个大问题。当时,同乡的周老伯将自家在城里的两间平房提供给上学的孩子居住,让他们能节省上下学路途的时间。就这样,包括周俊飞在内的九个孩子一块住了进来。
有一次,少年时的周俊飞还没完成作业就和小伙伴打闹,玩得正起劲时,被走进来的周老伯朝着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周俊飞有点懵:“怎么回事啊?”周老伯便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孩子们听:“我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单位让写个报告都力不从心。你们这些娃娃,现在不好好学习的话,日后的日子会很苦的!”从此之后,周俊飞收起了贪玩的性子,开始埋头苦读,后来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在周俊飞心中,劝学向上的周老伯,就是最应该敬重的乡贤。
雷州,这座曾被称为蛮夷之地的小城,伴着雷声一路走来,从崇尚万物到尊祖敬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先贤往圣,把这片曾经的荒芜之地发展成为一片钟灵毓秀的沃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古城人。雷州人崇敬先贤的优良传统,在现今社会依然得到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