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湾过“世界湿地日”。
2021年2月2日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 ,为了让市民了解湿地的重要性和多样性,湛江市爱鸟协会组织市民开展了一次走进西湾体验营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有了一次融入大自然、发现湿地之美的特殊体验。
营员在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科普知识。
走进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
近距离接触 “地球之肾”
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湿地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孕育和丰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被人们比喻为“地球之肾”。
选择到西湾过体验营,是因为这里有大面积的红树林、有丰富的底栖生物,营员可以通过宣教资料和近距离的观察,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有更全面和直观的认知。
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宣教中心,营员们了解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多样性。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始建于1990年,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天然红树林面积9000余公顷,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33%,广东省红树林总面积79%,是我国大陆沿海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15科24种,主要的伴生植物14科21种,是我国大陆海岸红树林种类最多的地区。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为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主要森林植被群落有白骨壤、桐花树、秋茄、红海榄纯林群落和白骨壤+桐花树、桐花树+秋茄、桐花树+红海榄等群落,林分郁闭度在0.8以上。记录有鸟类达 194种,是广东省重要鸟区之一。此外,贝类有3纲41科76属130种,鱼类有15目60科100属139种。
由于近年来海边滩涂被无序开垦或改变其用途,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生物多样性也受到影响而日益减少,如何保护“地球之肾”成为一个关注的问题。
营员在滩涂上寻找和拍摄底栖生物。
发现湿地之美
孩子们在滩涂上寻找底栖生物
时值寒假,参加体验营活动的多为家长和孩子,有几位家长是学校的老师。
“能在世界湿地日带着孩子参加这种走进湿地的体验营活动,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多一些了解,走近并且发现它的美,进而增强保护意识,我觉得很有意义,也是很好的亲子活动。”陈老师是一位中学生物老师,也是一位观鸟爱好者,当天,他带着读大四的女儿一起参加了体验营活动。
上午十点多,潮水已经退去,留下一片在阳光下遍地铄金的海滩。这是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沙滩上搁浅着了几条渔船,岸边海滩礁石铺着一层绿色的海苔,里面藏着许多海生物。
营员们换了水鞋,开始下滩。孩子们眼尖,很快就发现了许多宝贝——
“看,这里有条海参!”
孩子们围过去。这是一条比大拇指大一倍的海参,胖胖的身体,身上有着红白两种颜色。
“噫,这条海参怎么和我想象的不样平?我以为海参都是黑黑的,身上长满了刺呢。”一位孩子好奇地说。
“快来,我发现了海葵!海葵里还藏着一只小螃蟹呢!”
寄居蟹、海笔、海绵、大眼宽身蟹、海筛、海鞘、海胆、沙虫、竹蛏……越来越多的小动物被发现,大家一边听导师讲解每一种动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一边兴致勃勃地拍照、观察、纪录。
孩子们用望远镜观鸟。
这一片海滩和这一些小动物,简直太有意思了,你瞧,大眼宽身蟹个头虽小,横着走还能走得这么快,一眨眼就钻到泥里不见了,仔细看还能看到一双触须般的眼睛露出外面,像探照灯一样观察着周边的环境。还有小个头的寄居蟹,成天躲在空贝壳里,顶着贝壳到处走,累不累啊?还有海绵,好么一大块,乍看像石头,仔细一看,里面还有好多个海绵小宝宝啊。
对于这些底栖动物的寻找和发现,让大家乐在其中。孩子们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要完成一张纪录卡,把发现的生物的名称、数量、周边环境、行为纪录下来,并绘出三种以上。这个过程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