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村紧靠南三岛贯岛公路,是我市开展生态文明村庄建设较早的村庄之一,去年该村一整栋喷画式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引起广泛关注,其策划人杨太利作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挖掘与撰写乡村历史文化,助推湛江乡土文化熠熠生辉。
今年,杨太利又在为“罗盘木板鱼凳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努力。昨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杨太利
情怀
在田间乡野奔走近40载
“我出生于祖国大陆最南端——湛江,一直都在雷州半岛红土地上成长,对这里有着深厚的家乡情怀!”
杨太利1964年出生于麻章区太平镇,先后从事过秘书、教师等职业,自2015年起任湛江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多年来,他在《中国海洋报》《湛江日报》《湛江晚报》《铁山》杂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相关文章和论文几十篇,深入论述了湛江多个乡村的历史文化。2018年,他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评为“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被坡头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聘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组成员。2019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19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名单,杨太利也榜上有名。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就开始了对乡村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撰写,主要寻访地域是中国第七大海岛——南三岛。”杨太利先后开设了“湛江市海岛乡村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室”与“坡头区广州湾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室”,为研究湛江的乡村历史文化搭建了平台,也为自己撰写乡村文化题材小说孕育了“温床”。
难能可贵的是,杨太利奔走于乡野田间几十年,撰写了《海岛渔村历史》《南三岛村史集》等专著,共荣获大小奖励和荣誉证书近60多项,“我始终秉承‘乡村经济要振兴,乡村文化要先行’的理念,走在乡村文化这条路上,永远没有终点。”
硕果 发掘整理民俗文化并申遗
其中,杨太利撰写的论文《浅谈田头村的“陈氏小宗”祠堂文化》在广东省第二届祠堂文化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并选入该届研讨会的论文集。“这是湛江市在此届推荐论文中唯一获奖的优秀论文,我很高兴能为湛江的历史文化研究争得荣誉。”在第三届祠堂文化研讨会中,他再接再厉,撰写的《庐山村洪泮洙修建洪氏宗祠与雷州师范关系》再次获评优秀论文。
他撰写的《许爱周先生“湾油”在法殖时期的影响和作用》,在2018年10月9日荣获广东省版权局作品著作版权证书。据介绍,这是当时湛江市研究广州湾历史文化的首个版权著作证书,对研究广州湾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影响,推动我市历史文化领域研究更进一步。同年,杨太利还参与策划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莫村展馆资料和图片展示活动,受到欢迎和好评。
杨太利通过扎根上地聚村研究,系统发掘整理出了“祭海锣鼓”这项民俗文化并申遗。“‘祭海锣鼓’不单单满足了祭海活动的需要,更是岭南民间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地聚村96岁的老人张阿锦说,“祭海锣鼓”已传承有八代之久。村民为祈求国泰民安、出海平安、满仓丰收归来,每年正月初八日,村里就组织锣鼓队员“祭海”。“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民俗海洋文化活动,我向相关部门申请了将此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杨太利表示。
展望 欲创办相关公益文化课
文化之旅,永不止步。去年,杨太利在坡头区上地聚村策划的公共文化项目,及在南三岛路西村喷画的整栋文化楼公共设施项目成为两村的亮丽风景线,得到了一致好评。同年十月,杨太利被广东海洋大学海上丝绸文化研究学院聘请为研究员。
2021年,杨太利又在为“罗盘木板鱼凳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努力。“‘罗盘木板鱼凳’装在渔民船头附近的位置上,既可以当坐凳使用,又可辨别船头所处方向。一凳两用,避免迷航,从而保障了渔民出海捕鱼的安全,至今仍有现代价值。”据杨太利介绍,“罗盘木板鱼凳技艺”至今已有超过百年历史。
展望今年接下来的目标,杨太利憧憬道:“牛年里,我争取与自己的团队创办爱国主义国学经典教育培训公益文化课,将乡村振兴战略和村史、革命故事等结合起来,到基层深入浅出地宣讲,让村民更好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爱家先爱国,有国才有家’等道理。”